中國人學好英文的讀和寫,以前其中一個極好的方式,就是順手拎一段中文,以玩耍的態度,試着中譯。
不止是譯字、譯文,而且譯意態、譯意境。想想以前的英國傳教士如馬禮遜和港督金文泰等學習中文,是如何將文言譯為英文介紹到祖家的,其中不止艱辛,還有比較文化的樂趣,有如通靈,接通人鬼兩域,或天人兩界,翻譯有如下圍棋、打橋牌,是邏輯智商和感性識見之練習。
如袁宏道遊河北:「燕地寒,花朝節後,餘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
首先,花朝節,是百花生日的農曆二月十二,今天滿嘴巴不要過洋節的中國人,當然早丟棄多時。英譯:Weather was freezing in Hopei. Even after the Hundred Flowers Festival. The remaining cold with the icy wind. And the whirling sand and gravel that come by.袁宏道以清淡著稱,譯文只能以平淡佐配。
今日的英文,因遷就網絡手機的快捷簡略,句子越來越短,而且文法也在變化,每句不必有動詞。這樣反而利於從頭檢譯中國的文言文,以英文之今,與文言之昨,兩種節奏相配。
但以上譯文,只是很基本的敍述,無以表達出清代文言小品的那種韻味。但沒有辦法,中國古典文學英譯,是一場必輸的戰爭,唯「輸少當贏」,韻味若無法傳達,節奏總還可以。以上中譯只保住節奏,且用今日的簡易英文,便於手機網絡的英語世界這一代明白,僅此而已。
又如姜白石詞,遊西施故鄉而懷古:「一顧傾吳,苧蘿人不見,煙杳重湖。」
「一顧傾吳」四字,信手拈拂,卻有千鈞的氣魄,與「煙杳重湖」之飄逸並列,張力驚人!譯成英文只能嚕囌:Her glance toppled the kingdom of Wu. Peaceful and empty, her home town Ning-lo, where the lakes are clouded in smog。
在唯美主義方面,中文絕對勝於英文,而文言又優於白話文。此所以「五四運動」,是一場愚昧,摧殘文化品味,引入馬列異端,將一個民族改造為一群類喪屍,由中文之淪陷開始,一百年遺禍至今,這是另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