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你知】
在中國,火鍋的歷史源遠流長,古稱「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時發出「咕咚」聲而得名。這種飲食方式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時期,當時人們將肉類放入青銅鼎,再在鼎下燃燒加熱,煮熟後食用,鼎就是一種火鍋,將炊器與盛器結合使用,按推測,吃火鍋習俗在中國距今已有二、三千年歷史。
在火鍋歷史上,描寫得最為傳神的是南宋時代文人林洪撰寫的食譜《山家清供》,文中提到涮兔肉片。他當時在武夷山拜訪隱士止止師,遇上大雪,偶然捉到野兔,但無廚師烹調。於是他們將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醬椒等做成調味汁,用煮茶的小火爐架上湯鍋,湯沸後夾兔肉在湯中涮熟。文末還有一句「豬羊皆可做」,證明宋朝已有涮豬肉及羊肉火鍋。
乾隆辦「千叟宴」5,000人同吃
到清朝,火鍋不僅在民間盛行,也是宮廷冬令佳餚,據稱乾隆皇帝吃火鍋成癖,多次遊江南每到一地都備有火鍋。相傳他曾在宮中大擺「千叟宴」,席上火鍋1,550多個,應邀品嚐者逾5,000人,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最大的一次火鍋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