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侮辱 - 馮睎乾

中國式侮辱 - 馮睎乾

西九戲曲中心英文名叫Xiqu Centre,本已盡失民心,沒學過「煲冬瓜」的老外,更分分鐘讀成「師姑」、「屎渠」、「屎橋」等怪音,叫香港人情何以堪呢?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屢次引用學者和業內人士說法,指Chinese Opera為西方用語,跟戲曲的唱念做打不同,不宜以此命名,近日又說:「Chinese Opera是一個約定俗成的理解,但這個名字是錯的,錯了百年,我不覺得我們想它錯多一百年。然而希望大家了解作為平時溝通及描寫內容簡介,我們也會用Chinese Opera、Cantonese Opera等。」這種邏輯真令人嗌救命。既然振振有詞是「錯」,為什麼平時還要用?這種講法好比說:中國稱「支那」是錯的,全世界都應該講「中國」,但希望大家了解作為平時溝通及簡介,我們也會用「支那」。

昨天打開Xiqu Centre的英文版網站,情況就跟茹先生的邏輯一樣,只能慨嘆「媽我好亂」:「粵劇」譯Cantonese Opera,「京劇」譯Peking Opera,「崑曲」則叫Kunqu。崑曲必須「正名」,粵劇京劇則是是旦旦,大細超嗎?容我弱弱問句:支持Xiqu的粵劇界人士是否同意這種譯法?若同意,為何當初要反對用Chinese Opera翻譯「戲曲」?若反對,是否會表達一下意見?正如劉德華所說,「值得做的事,馬上做」,所有粵劇老倌應該立即開腔,要求把「粵劇」正名為Cantonese Xiqu、Yueju,或最能體現本土文化本位的Jyut Kek。

香港文化向來自成一格,不中不西,從不板起臉孔關心什麼「中國文化本位」,只喜歡恬不知恥地寄人籬下。香港的黃金時代,歌是日本的,戲是荷里活的;香港特產的名字常常攀龍附鳳,西多士不叫Saidosi而叫French Toast,瑞士雞翼硬要稱為Swiss Wing。近年香港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事事強調民族尊嚴、文化本位,但講道理就請貫徹始終,切勿精神分裂。戲行中人以為用Xiqu這名字,就可光宗耀祖,本意雖佳,但行之不得其法,結果一時Xiqu一時Opera,只顯得自打嘴巴,貽笑大方。「中國式侮辱」就是求榮反辱,即以自大為前提的自辱,所以這個「侮辱」也是挺難翻譯的,不妨譯作Wu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