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寫到柏林愛樂樂團今個樂季的首席指揮之位懸空,俄籍猶太人指揮佩特連科(Kirill Petrenko)要到下個樂季才正式上任。柏林愛樂選指揮從來都是國際大事,一來樂團是全世界手執牛耳的樂團,誰人能夠佔據指揮台自然受人關注;二來樂團選舉不像政治選舉、每三五年一次,一個首席指揮一做動輒數十年,柏林愛樂在最近半個世紀才僅僅選過三次指揮;三來柏林愛樂選指揮是民主選舉,由樂團團員投票選出,沒有空降沒有欽點,投票當日,一天沒有候選人能取得團員絕對大多數的選票,一天都不會有當選人的出現。四來選舉過程閉門進行,傳媒只知道有選舉進行,卻不知選舉實況,往往只有小道消息揣測結果,愈是神秘愈是引人入勝。
柏林愛樂在2015年6月選出佩特連科作為下任指揮,過程就算不是高潮迭起也至少曲折離奇。當年6月的選舉其實已經是第二輪的選舉,因為120多名樂團團員在第一輪選舉的時候一直沒法達成共識。而有趣的是,在第一輪的選舉中,佩特連科從來都不是熱門的候選人,甚至不在候選人之列。當時樂團分為兩大派,一派屬意支持高大威猛的蒂勒曼(Christian Thielemann),另一派則表明反對(支持其他年輕指揮如Andris Nelsons、Gustavo Dudamel等等),兩邊一直爭持不下。
蒂勒曼令樂團分成兩派當然有原因,因為蒂勒曼一身都充滿右翼的味道,樣貌復古之餘,言論、樂風也一樣復古。他常常都說德國沒有什麼需要道歉,又說反對移民等等,加上(只)精通德奧古典音樂,擅長演繹貝多芬、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等德奧作曲家的作品。支持者說:如果蒂勒曼能夠執掌柏林愛樂,昔日樂團在卡拉揚指揮棒下的聲音將會重現,所以蒂勒曼所代表的是「舊派」,而反對的則屬於「新世代」。問題是,經過阿巴多和拉陶兩個朝代之後,柏林愛樂一早已經變得多元,不再只「懂得」演奏德奧曲目。而事實亦證明,至少半隊樂團以上的團員對這種回歸傳統表示抗拒,「新派」早已成為樂團的最大勢力。
第一輪投票沒有結果,第二輪投票殺出冷門的佩特連科,結果成功得到大部份團員的接受。投票這回事,從來都不是選出大部份人最喜歡的人選,而是要選出最令大部份人接受的候選人。佩特連科當選、蒂勒曼落敗,無獨有偶此兩位樂壇大人物本身也有不少或直接或間接的「牙齒印」傳聞。事緣在同年(2015)的拜魯特音樂節,蒂勒曼負責指揮「崔斯坦與伊索德」,但他跟女高音Anja Kampe在綵排時鬧翻,Anja最後「劈炮」辭演崔斯坦一角,但繼續在音樂節中演出《指環》系列。當年在音樂節中負責《指環》的指揮是佩特連科,而Anja亦是佩特連科的緋聞女友。
或許是太受關注,又可能因為過程太神秘,所以每次柏林愛樂的指揮選舉總是弄出不少「花生」秘聞,上一次選舉選出拉陶爵士(Sir Simon Rattle),同樣選了兩輪,最後屬於「新派」的拉陶擊敗「舊派」的巴倫邦(Daniel Barenboim)而當選。當年在拉陶當選之後,反對者對結果非常反感,大搞杯葛,但拉陶這個英倫紳士還是懂得耍點外交手腕,一直不肯動筆簽約,說要為大家爭取團員同工同酬,未上任就為團員謀福祉,到成功爭取之後才順利簽約。
而相比起佩特連科和蒂勒曼的緊張關係,拉陶和巴倫邦兩人則是惺惺相惜,更像是君子之爭。近年二人還常常合作同台演出,例如2011年的時候,日本311地震,兩人在3月底就帶同各自的樂團到日本為災民演出(巴倫邦本身是柏林另一樂團──柏林國立樂團的指揮);前年又一起為柏林的難民辦一場免費音樂會,表達對難民的同情和歡迎,非常和諧。
說起巴倫邦,他也算是柏林愛樂指揮選舉的悲劇人物了。他不止在1999年的選舉跟拉陶鬥得難分難解,到了2015年的選舉,第一輪的候選名單之中,巴倫邦也榜上有名,只是當年已經72歲的他宣佈不參與選舉而退出。而最近看1989年《紐約時報》的報導,關於柏林愛樂選出阿巴多為卡拉揚的繼任人,而在當年的選舉之中,赫然發現巴倫邦也在名單之上,換言之近50年的三次柏林愛樂首席指揮選舉中,巴倫邦都跟此職位無緣。
作者:關仲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