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艷芳逝世15年】
許志安曾經這樣形容梅艷芳:「梅姐愛歌迷愛得瘋狂。」我想,人與人的相交是一面鏡子,從來是雙向的。2003年12月30日,這位樂壇天后離開了,但梅迷們並沒有淡忘偶像,更花八年籌備紀念電影《朝花夕拾.芳華絕代─拾芳》(下稱《拾芳》),不為偶像歌功頌德,反而側寫她與五位粉絲之間的真人真事,從梅艷芳對待平凡人看出她的不平凡,摻雜着久違了的香港人情。
梅艷芳被香港人懷念,不只因為她是影后或歌后,比演藝成就更重要的,是她重情重義和對公義的執着。
──梅姐死忠粉絲吳慧孄
梅艷芳傳奇,不單止由舞廳歌女攀升至天后巨星,還有其魏晉俠女式風流。六四後堅拒移民,更在「黃雀行動」中出錢出力;「沙士」爆發,她發起《1:99音樂會》為染病家庭籌款。當偶像都政治冷感、噤若寒蟬,她總是不平則鳴,死守公義。《拾芳》的故事感動了金主出資,找來高志森與新晉導演梁柏豪執導,戲名由許冠文公子許思維所賜,有雙重意思。《拾芳》與「拾荒」同音,故事的確從垃圾堆撿回來的一封封信開始……
副會長Eva:她總是要照顧所有人
「我們冒着危險追垃圾車,不怕骯髒,從垃圾堆中把梅姐的遺物拯救出來,看到我親手寫給她的信,崩潰了。」《拾芳》統籌之一、「芳心薈」副會長吳慧孄(Eva)萬分感慨。那年2013年,梅艷芳的遺物被拍賣,家中不值錢的東西全被定義為「垃圾」丟掉。梅迷看着不忍,不顧儀態冒險追車。打開噴了紅油的袋袋「垃圾」大家看呆了,裏面全是粉絲送給她的禮物,小至一封信一張卡,到音樂盒、相架、毛公仔,她多次搬家都沒有丟棄,家中總會預留一個房間放歌迷禮物。
感動之餘,Eva與其他梅迷嘗試把有署名的禮物「物歸原主」,茫茫人海中把禮物送回梅迷手中。「有些人呆了,有些痛哭失聲,每個人都問:『天王巨星梅艷芳何以一直保存着微不足道的小禮物?』」於是,他們用《拾芳》回答這個問題。戲中最令我感動,是知道梅姐習慣坐倒頭車。「是啊,她為了讓追星的粉絲能看到她的正面。」Eva搶白。
「不用記着我這個人,記着我做過的事便行。」從事會計行業的Eva引述梅姐去世前的一番話。回憶1982年7月18日看無綫《第一屆新秀歌唱比賽》的10號選手一開口:「吹呀吹,讓這風吹……」,她便深深迷上穿着一身金色的梅艷芳,「追星」生涯更扭轉了她一生,轉眼卅多年。「謝謝梅姐送了一個傳奇故事給平凡的我。」自謔為「鵪鶉」的Eva從來沒朋友,她說是梅姐令她重新給朋友定義。作為元祖級梅迷,最瘋狂是1993年追星追到去美國。「申請美國簽證時我拿出與梅姐的合照說,我只是去看她演唱會,美國無梅姐所以我們不會久留,結果他們簽了10年簽證給我。」第一次出遠門,Eva還向老闆借了一年糧,分期攤還。
Eva視梅姐為親人,得悉梅姐患病,她每逢初一十五為梅姐守齋,直到現在。梅姐彌留當晚,她飯都吃不下,趕到養和醫院守候,為梅姐念經。「她很多教誨,例如有梅迷想入娛樂圈她總是反對,但一旦入行她一定會幫你,她總是要照顧所有人。」Eva還難得找到梅姐一位識於參加新秀前的朋友,是梅姐當年一起追西城秀樹時的莫逆之交。「她重情,會主動找識於微時的朋友,只是那位朋友感覺彼此距離大主動疏遠。」她倆的故事也放進了《拾芳》中。「粉絲是追星,我們是從偶像身上最閃亮的一點來成為就我們最好的自己。」Eva認真地說。外貌早改變,處境都變,情懷未變……
會計師Patrick也是鐵粉,受母親薰陶自小愛上梅艷芳,最難忘是偶像的佛心。1997年6月,他約好一位美國回港度暑假的舊同學一起接梅姐機,但接機日近了一直聯絡不上對方,看到報紙頭條才得悉他全家四口在美國被殺了,當時朋友只有19歲。「我們帶了他與梅姐的唯一合照和報紙在機場哭着告訴梅姐,她兩眼通紅的問我們要了那張合照,說晚上要替他念經,還問我們有甚麼要幫忙。她會為一個不稔熟的歌迷徹夜念經,我們能不感動嗎?」
會計師Patrick:聽《夕陽之歌》最痛
Patrick 記得,每次演唱會握手環節,都會搶握梅姐棉花般柔軟的手,「到2003年梅姐最後演唱會,重病的她雙手已變得冰冷瘦削。」當年梅姐健康惡化仍堅持抱病忍痛舉行演唱會,救護車在紅館待命,看得梅迷心痛。梅姐死前一天,Patrick的婆婆也離世了,他經歷人生最黑暗時期。「我一直不敢再翻看這個演唱會,怕觸動痛處,更怕聽到禁歌。」Patrick口中的禁歌,自然是梅姐穿着婚紗「嫁給舞台」那幕所唱的尾曲《夕陽之歌》。
20年網站管理人Tata:沒update了
從事IT業的Tata在1998年即dot com橫空降世的年代,為偶像梅姐製作了一個網站作為生日禮物,現時網站搬到facebook,「梅艷芳Anita Mui專頁」的累積朋友數目已達11萬,令Tata意想不到。「梅姐已不在,還有甚麼可以update?」Tata說,每年梅姐的死忌,一班鐵粉都會相約拜祭偶像,重提這位摯友和家人。除了電影,「芳心薈」也在這兩天舉辦「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梅艷芳」紀念展,由不同年代的梅迷呈現與偶像共同走過的難忘歲月。
男生小六扮偶像 圓梅姐恨嫁夢
小六開始扮梅艷芳的黃泊濤,現職學校的戲劇導師。2010年迄今已三度自編自導自演舞台劇《白之花嫁》,反串又唱又跳演繹偶像梅姐,《白》是梅姐1984的日語單曲,投放了這位巨星最平凡的宏願。「沒有一個歌手會透過如此多歌講自己的人生。『那個看透我夢想是平淡?』、『I don't wanna be cover girl、為求形象自衞地建外牆』,她最想做一個人妻。」把梅姐視為精神領袖的黃泊濤透露,自小瘦削的他給人軟弱的感覺。「梅姐讓我自覺瘦可以很有力量。」正因瘦骨嶙峋,反串演起梅姐起來也入型入格,連聲線都似,形神俱備。
香港有事 挺身而出
「在網上找梅姐的資料和認識一班梅迷,嘩!很震撼,藝術以外關於她的事令我很想做一齣有關她的戲,連帶她與香港文化,希望大家認識香港有位如此出色的藝人,香港有甚麼事她都會身體力行去幫手。」寫《白》時,黃泊濤曾夢見梅姐在舞台中央,舊男朋友從她身邊經過,一個一個錯過後她孑然一身在舞台上唱了一曲《等》。當他演出《白》時,決定要圓梅姐的恨嫁夢,唱着《夕陽之歌》嫁給舞台。若果《媽媽咪呀》是用ABBA金曲串成的故事,《白》就是梅艷芳的音樂自傳,描述一位女孩從4歲受黃梅調啟蒙,自小擁有一顆《待嫁女兒心》,多次幾乎訂婚卻修不成正果,《孤身走我路》嫁給音樂,終其40歲人生。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梅艷芳」紀念展
開放時間:12月30日(星期日)11:00-19:00及12月31日(星期一)11:00-22:00
地址:走馬燈(太子道西204號2樓)
註:《朝花夕拾.芳華絕代—拾芳》2019年1月3日正式公映
採訪:鄭天儀
攝影:林君輝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