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信大黃蜂還是信摩連奴? - 方俊傑

【西遊記】信大黃蜂還是信摩連奴? - 方俊傑

【西遊記】
有一個男人,少年得志,名氣響亮,獲任命接手一項重要又巨大的計劃。接手之初,成績還算可以,慢慢力不從心,越搞越爛,受盡千夫所指但死不肯退下來,終於也是醜醜陋陋地被新人取替。你以為我在說曼聯前領隊摩連奴?我在說《變形金剛》(Transformers)導演Michael Bay咋。

三十歲,Michael Bay拍出《重案夢幻組》(Bad Boys),一個快字,捧紅了自己,也捧紅了Will Smith。跟手升格拍攝大型製作《石破天驚》(The Rock)、《絕世天劫》(Armageddon),成為九十年代娛樂片的經典。有點似摩連奴由執教波圖跳糟去執教車路士的風光。

心雄,想再挑戰自己,開拍以《鐵達尼號》(Titanic)為目標的《珍珠港》(Pearl Harbor),出事。Michael Bay不是大師級James Cameron,要他駕馭一齣片長三小時的史詩式,底牌盡露。失敗一次,本來可以追求轉變追求進步,Michael Bay卻選擇重複。《重案夢幻組II》(Bad Boys II)惹來一致劣評。有點似摩連奴由執教皇馬被辭退後,食回頭草返車路士。

明明無法跟上時代變遷,Michael Bay卻恃着名氣得到邀請開拍《變形金剛》。第一集,都是典型Michael Bay風格,爆炸精采,故事一般。靠新鮮感靠本身品牌吸引力,如想像般大賣。拍第二集拍第三集,繼續採用同一種方程式,口碑不斷向下,票房穩步上揚,電影公司當然沒有理由換帥。其實,同一時期,《鐵甲奇俠》(Iron Man)帶出Marvel宇宙,別人不斷改良,已經改變了電影生態。《變形金剛》角色沒有性格,故事前後矛盾,Michael Bay還要跟Megan Fox鬧翻,Shia LaBeouf遲遲不肯續約。眾叛親離,捱到第四集第五集,幕前班底被迫大換血,成績慘不忍睹。似不似帶領曼聯的摩連奴?

放棄名牌,曼聯找沒有甚麼往績支持的蘇斯克查救亡。不用作出驚天動地大改革,只需回歸基本,踢一踢正常足球,失望太久的球迷已經很滿意。《變形金剛》開拍外傳《大黃蜂》(Bumblebee),也用新晉導演Travis Knight,以八十年代作背景,放棄毫無意義的轟炸,切除加入無數機械人角色的自我摧殘,就簡簡單單講述大黃蜂跟少女主人的感情,嘩,效果好似石破天驚一樣。事實上,如果《變形金剛》一開始就肯花時間在故事和角色,講清楚一點柯柏文與麥加登的前因後果,不是即食地加入甚麼The Fallen,或者講到跟登陸月球計劃有關,就不會在之後失控到連圓桌武士都關事。就算不能跟Marvel抗衡,至少不會淪為世紀爛片。

Travis Knight能否為《變形金剛》系列回復光榮?真要看電影公司管理層有沒有耐性又有沒有信心。導演生於1973年,要他重現八十年代年輕人的世界,如魚得水。似我這類老餅,看到《龍威小子》(The Karate Kid)捲起的空手道熱潮,聽到Tears For Fears首《Everybody Wants To Rule The World》,當然有feel。但《變形金剛》的最大商業價值可能在玩具,是給小朋友的玩具,小朋友看完《大黃蜂》,應該心諗:「The Smiths?乜春嚟呀?」得一個大黃蜂,又能否滿足他們的購物慾?票房未必立即有突破,隨時是死罪。諗諗吓,都係大堆頭放多十幾二十個機械人落去穩陣。咁,導演就應該要返去Nike做太子爺幫老竇賣波鞋了。現實很悲哀,很多時候,有口碑沒有用,有成績也沒有用,老闆要不信你就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不信你。尤其是,很多老闆覺得新仔只可以臨時拉伕頂一陣,長遠計,始終要搵一個好似信得過的大牌。例如出天價挖普捷天奴,或者請不懂英語的施丹。要死,也好像死得較心安理得。

撰文:方俊傑

觀塘長大,壹仔打滾,偏愛西片、西劇、中日韓美女。利物浦悲慘球迷,非西人一個。facebook : 方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