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音書】要報仇不要平反 - 余家強

【人事音書】要報仇不要平反 - 余家強

仗義疏財歸水泊,報讎雪恨上梁山。

──《水滸傳》

上次談及,梁山好漢劫富的多,濟貧的少,更不會有人出於喜歡仗義疏財而落草為寇吧;但下句含大道理,《水滸傳》之所以歷久不衰,因為它寫盡世人想做又不敢做的事,違法達義。

你至親被害死,你報警緝獲兇手是否等如完了事?武松肯定藐你,報警?他自己就當差(縣政府都頭),當知道哥哥武大郎死因可疑,第一反應便「身邊藏了一把尖長柄短背厚刃薄的解腕刀」,暗禱:「兄弟替你做主報仇!」(第廿五回)毫不含糊。每讀這句我都震撼。

到查明真兇是大嫂潘金蓮、教唆是王婆、主謀是姦夫西門慶,難道武松跑去哭求知縣老爺申冤嗎?沒有,武松太清楚遊戲規則──告官,他做良好公民,卻也等如放棄報仇。武松從群眾獲悉線索,沒強人所難要求他們上庭作供,而是召集群眾有目共睹他手刃仇家,因為武松相信公道自在人心,公道不一定在衙門。

《水滸傳》用七十回寫一百零八條好漢,其中武松佔了十回,嚴重失衡,但打虎英雄擔綱得起,歷來聽過武松的比聽過《水滸傳》的還多。清代才子金聖嘆評武松為「天人」,讚他智勇雙全。武松其實很聰明,破案心思細密,只不過,凡人智慧愈強便勇氣愈弱。

你或說,那是貪污腐敗的宋朝,知縣收了黑錢包庇罪犯,武松才替天行道。

真的嗎?即使明鏡高懸,即使有死刑,兇手被爽快地處決,與至親所受的痛苦怎能抵償?文明人乞靈於法制,故小說主流漸以偵探取代武俠,卻連推理小說大師島田莊司也感慨:「日常的正義以及和平,便是靠適度的懶惰和自保的心機來維持的。」(《死者喝的水》)。

偵探離不開謀殺,謀殺離不開動機。動機呢,現實案件離不開錢銀桃色,推理小說則通常復仇,反映出我們潛意識仍視復仇為義理,唯寄託於文學。矢志復仇,比謀財害命、因姦不遂、一時衝動的蠢貨們高尚得多。

推而廣之,快三十周年了,我從不願嗌「平反六四」這口號。平反,即是首先要認同統治者,像武松認同知縣老爺有此聖潔以主持公道,然後去抱他腿乞他憐,武松會嗎?平反,拆穿了,並非為死難者,而是為生者的懶惰和自保,寄望洗底泯滅仇怨,甚至重新投靠統治者,像知縣老爺對西門慶等人口頭警告、略示懲戒一番,武松便心安理得,再做其都頭官職可也。

武松會嗎?

(隔星期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