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童年】從被虐打到被寵愛 重返兒童之家再謝金牌媽媽

【愉快童年】從被虐打到被寵愛 重返兒童之家再謝金牌媽媽

【愉快童年】
社會上有很多既定印象,例如與父母分開生活的小朋友,一定終日以淚洗臉。聖誕節,跟隨以前在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長大的崔紹輝回去「家舍」開派對。踏入家舍,迎接的一班小孩活力十足,非常黐身抱着我們。小孩你一言我一語,說聖誕派對要吃很多東西,因為想晚上滿足地睡覺,發個好夢。離開時,八個小孩浩浩蕩蕩齊集門口,親了又親。紹輝笑道:「對啊!我以前都是這樣。」

12歲曾經入住兒童之家的紹輝笑說,在家舍有很多趣事。家舍將幾個單位打通,容納八個小孩,餐桌大,大家最愛在此打乒乓球。「我們人多,常常組隊踢足球、玩大富翁。臨近聖誕節前後,天氣很冷又沒有很多(禦寒)衣物,Uncle(家舍家長)喜歡打乒乓球,爽性在飯桌上拉起網,叫我們打球出汗。」

山寨版球枱造就出色的兵乓球技術;住在全男班的家舍,也煉成搶吃飯好武功。「每次開飯,有幾個身形比較『大隻』的大仔(年紀較大)很快手搶餸,年紀細的小孩會唔夠爭。」家務助理有見及此,惟有煮容易「分」的食物,例如雞翼、香腸。紹輝「搶功」如何?他一臉自豪,笑道:「我是『飯桶』,少餸多飯,唔使同人爭。」

崔紹輝(右三)聖誕前夕到兒童之家開聖誕派對。家舍的孩子們都非常活潑,即席要求他唱歌表演。

有那樣的爸爸 「自卑到收埋自己」

每年聖誕節院舍都有聯舍派對,小孩特別重視,「因為可以看到其他院舍的女孩子,拿電話號碼!」。有一年,他收到捐贈的迷你收音機作為聖誕禮物,非常高興,「那部收音機只收到FM,但無所謂。因為我好迷電台節目,會晚上躲在被窩偷聽森美、吳君如,再聽埋鬼古節目才睡覺」。他晚晚收聽從不漏單,全因班上同學會討論,「始終住在兒童之家和同學有隔膜,你放學要立刻回家舍、9點前要睡覺,你不想脫節,自然會看他們看的、聽他們聽的,才有話題」。

講起兒童之家經歷滔滔不絕,原來也曾經介意別人知道他住在「家舍」。尤其假日八個男生走在街頭,外間不了解兒童之家,以為他們等同男童院,招來奇怪目光,讓他很自卑。再加上家庭背景,令他不愛談及家事。

紹輝自小父母離異。他跟隨父親生活,但爸爸脾氣暴躁,經常虐打他。最嚴重一次甚至打到連地拖棍都折斷,學校發現後立刻報警。他在醫院治療了一個月,被安排入住兒童之家。初期,無論在家舍、見心理醫生、還是學校,他都默不作聲,「比起讓別人發現自己住家舍,或者是更怕有人發現我有這樣的爸爸。我很怕他去學校打擾老師同學,也很怕他來兒童之家。他讓我很自卑,不知怎樣解釋家中情況,漸漸地我也收埋自己。」

後來父親得悉他入住兒童之家,反應很大,不時自行「找上門」,當時家舍家長愉姨看在眼內,看見紹輝情緒大受影響,一個「女人仔」擋在前面向爸爸解釋,勸喻他給予紹輝空間,亦從中開導紹輝。「當時看到愉姨幫我擋了很多家庭的麻煩事,是因為她有勇氣解決這些問題,讓我覺得我都要鼓起勇氣面對。」他漸漸解開心結。17歲時他回到和媽媽身邊生活,直到現在,他再也不怕提及兒童之家的事。「小時候常識書說『家庭』有爸爸媽媽,我會問自己是不是最慘呢?但來到兒童之家之後,發現很多不同背景的小朋友,一樣照常生活。」

家舍家長愉姨 「重新學習做媽媽」   

他視愉姨為第二個母親。他難忘以前每逢周末,一班小朋友跟着愉姨和她的丈夫去行山、逛商場;新年包餃子,晚上講心事。他說,青春期所有的戀愛煩惱,愉姨都知道。他快要結婚了,問他婚期何時,在旁的愉姨卻比他記得還要清楚。直到現在,他們還是常常見面飲茶,紹輝常常說,是愉姨讓他有愉快的童年;但愉姨卻說,他和小朋友不是施與受的關係,「我也是一直在成長。我只有一個小孩,做媽媽時會覺得『我話咁就係咁』,但在家舍我們要接受訓練,不能打罵小朋友,反而對他們有更多耐性了解和聆聽,重新學習怎樣去做一個媽媽。」

她是小朋友口中的「金牌媽媽」,全因她懂得體諒。「初來兒童之家的小朋友情緒不穩定、作為『家長』惟有用更多耐性去照顧他們。」她自己性子急,間中說話亦會「大聲咗」,但她一定會向小朋友道歉、再聆聽,讓小孩感到被尊重。這些老掉牙的道理,正是讓孩子改變行為的良方。

拍攝家舍故事 「人生最真摯經歷」

五年在兒童之家的生活,也足夠讓紹輝改變。年過30歲的他,人生自此有兩個母親,可是自12歲起父親一直缺席。問他若不住在家舍,會成為怎樣的人?他思考良久,一臉認真說:「人生不能選擇,以前會羨慕別人和父母同住,但每個人有不同經歷才有趣。」

這次重回家舍,是因為成為導演的紹輝想拍攝兒童之家的故事。看着蹦蹦跳的小孩,身影總是重叠着昔日那個寡言的自己。 「雖然兒童之家不是真正的家,『家長』終究是職員,兄弟會離開,但人生多了一群和自己一起成長的朋友,一對像父母的人給自己指引。雖然我們因為有缺陷而來,但這段經歷必定是人生中最真摯的。」

家舍家長愉姨早前已離職兒童之家,但紹輝和其他「仔女」都會定期探望她。講起家舍男孩的蝦碌事,他倆常忍俊不禁。

眼前溫文的紹輝曾經在家舍大發脾氣,他感激愉姨一直循循善誘,讓他有個愉快童年。
受訪者提供

愉姨愛用寫信方法鼓勵小孩。訪問前一天,她把信重看一篇,「金牌媽媽」的尊稱是小孩給她的最大禮物。

家舍一般有八個小孩,會將幾個單位打通,給予小朋友足夠的活動空間。

紹輝重回在天水圍的兒童之家,成為導演的他將開拍關於家舍的故事。

去年照顧329兒童

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於1935年創立,最初主要收容孤兒。後來本港孤兒人數下降,漸漸改變服務形式,在全港九成立24個兒童之家的「家舍」,為有需要的兒童提供住宿服務。每個家舍住約八個小孩,有家舍家長全職照顧,並有社工、家務助理、替假家長協助。2017年度,院舍照顧服務的兒童共有329名。

紹輝間中會回兒童之家做義工,只是近年工作忙碌,次數亦減少了。

家舍小朋友愛過聖誕,理由很簡單——「有得食有得玩」!

記者:袁志敏
攝影:許先煜、伍永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