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微寒明治神宮外苑,高壯樹木環繞,人潮不算多,間或一群一群美國、中國、香港、台灣、韓國、印度、印尼……遊客,也不算喧嘩,那麼空曠的空間,人聲再鼎沸都算不了什麼。
尾隨一位持拐杖走路的先生,又不太明顯肢體殘障,年齡不算老大;60多70吧,我想。頂上深寶藍色呢絨帽,襯同色大衣,裏邊整套西裝亦屬同一色系,白色恤衫是肯定的,卻繫上深紫色醒目相信茄士咩頸巾。保持距離隨行,沒惡意,純粹欣賞,今時今日沒多少人這樣打扮了,縱使日本,縱使上了年紀的人,大家都朝本來美式、今天全球化Casual過份反而冇型的T恤、運動衫、牛仔褲、羽絨外套。走在後面,勾劃出小津安二郎電影光影,只有屬於他的世代,男人才那麼有型,未解放前的上海、北風吹起五、六十年代香港亦有等同風景,今天幾乎無影無蹤,除非倫敦。
趣味屬於比較時光倒流廿多歲首遊東京,幾廿年前遊客比較單一,除了歐美人士便是香港人、偶爾台灣人、韓國人混入人數最多的日本本地遊人、不易看出。大家不約而同以安靜去尊重神宮及外苑的清幽雅致,指示牌以日文為主偶爾英文,還好起碼有漢字,好一個Lost in Translation國度,那時日本經濟如日中天,不是不器重旅遊業,只是沒今天的高比例。遊客的我們在穿戴方面都不約而同警醒過來,你可以選擇貼近原宿少年十五二十時日式Punk型打扮,也可選擇走多一條街、表參道的中產外表,欲推高層次便是再下一站南青山,一級設計師三宅、山本、川久保等等,甚至年輕貴族的選擇;那些年代官山、中目黑仍未宣示特色優勢。
衣着優雅,小津氣質的先生心裏有些什麼想法?
眼前如非中國大媽八彩繽紛羽絨外套、另加褸褸丘丘鋪面髮絮,便是母牛一般壯健美國女子足球隊成員,又或者尊重伊斯蘭教義、將頭髮身體全被袍子蓋起巴基斯坦、印尼、馬來女士;全部大媽,大可將大媽代表斯琴高娃作代表,一字:粗!
從外表打扮到聲勢噪音都粗!
大半個世紀前小津感嘆日本回不去戰前的世代,今天明治神宮外苑散步的先生大概也感嘆東京眼前風景也愈來愈不似日本,隨着老人國漸去漸成形,外族加入成為人力新勢力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