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常Playgroup】
人生充滿兩難,一旦做人父母,育兒教養上面對的兩難,更是無日無之。子女初出世,要考慮餵人奶或飲奶粉;準備升幼稚園,讀上午班或下午班?差不多要升小學了,讀傳統或國際學校?遲些要準備公開試考大學,考DSE或考IB?樓價高企,下一代就算做專業人士,都未必能儲夠錢付首期。假如家有一筆錢,應該用來供子女去外國留學,或儲起來當他們買樓的首期?
買樓靠父幹,道盡荒謬,也道盡香港年輕一代的困境。最近朋友Y開始思考4歲兒子的升小事宜,他們固然準備大包圍報考,有傳統學校,亦有國際學校,而心底裏最終希望兒子放洋。她提到兩公婆的掙扎:本來,她和丈夫並不認同傳統教學,最理想是兒子能讀國際學校,然後到外國留學。他們薄有積蓄,但讀IB校再加上外國留學,整筆教育使費沒有二、三百萬不能成事。
問題來了。如果兩公婆十年間努力儲錢再加上已有積蓄,可以為兒子拿出三百萬的話,這筆錢,應該用在教育,抑或用於幫兒子付首期讓他長大後有個安樂窩?兩邊家庭對此有兩種看法:支持用於教育的一派認為,教育是對子女最好的投資;支持用作買樓首期的祖父母輩則認為,既然交稅多年,就不應放棄享用免費教育的機會,況且買樓更能讓孫兒的後半生過得比較舒適。
錢應該用於買樓或教育,幾年前已聽過一些父母有類似掙扎。朋友Y苦笑說,思前想後,他們的結論是努力買六合彩,因為一不小心中了頭獎,就能一次過滿足兩個願望了。
撰文:蘇菲
有小型飛機師牌的媽媽,拒做直升機家長,讓孩子翱翔。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