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場脈搏:「18513」擁29店 租領展商場為主屋邨時裝店 攻主婦取勝

商場脈搏:
「18513」擁29店 租領展商場為主
屋邨時裝店 攻主婦取勝

在網購和速食時裝的夾擊下,時裝零售店受到正面衝擊,在香港還要加上租金高昂,客路是家庭主婦的時裝舖「18513」,可算是當中的奇葩。在平民商場的50呎舖位起家,至今「18513」共有29間分店,員工超過100人。店舖分佈於各屋邨,並主要位於不易「生存」的領展商場。
撰文:蔡亮
攝影:鄒潔珊

老闆娘邱小寶(Kylie)說:「我並非時裝人,對打扮亦不太講究,靠入行後邊學邊做。我集中做街坊生意,貨品價錢不貴,但也不算平,現時市面上有20元一件衫,但我做不到,也做不出手,我希望保持一定質素,同時將價錢設定在合理,甚至偏低價位。」

今日看來事業有成,事實上Kylie在創業之初走過不少冤枉路,「外行人做內行事,我自己撞過很多板,做訪問並非想教人,而是希望與其他行業初哥分享經驗。」

外行老闆娘由撞板開始

Kylie原本在旅行社擔任旅遊規劃工作,一做20多年,高薪厚職,日常工作都在掌握之內,卻因渴望尋找「真我」而萌生請辭的念頭。「我在基層家庭長大,出來工作後還需要照顧妹妹,一直到她們畢業,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我的經濟擔子輕了,覺得是時候尋找另一個自己。世界很大,以前為口奔馳身不由己,當經濟壓力減輕,我開始想:是否可以做其他行業呢﹖」

2012年離職後,煮得一手好菜的Kylie開過私房菜、餐廳,同期又在商場看中一個月租7,000元的50呎舖位,結果飲食與時裝雙線並行,維持了兩、三年時間,才決定專心發展時裝生意。

入行前,Kylie對時裝毫無認識,平日不愛打扮,又缺乏時尚觸覺,初期對入貨、路線、定價都毫無頭緒。「入平貨隨街都有,而且平極不及淘寶平,但想入日、韓時裝,資金又不夠!總之最初甚麼也不懂,買貨只揀自己喜歡的衫,原來根本行不通!」個人喜好太主觀,賣自己喜歡的衫,只照顧到一小撮顧客,後來Kylie經旅行社舊客戶介紹,認識了國內具有規模的生產商,貨源才得以穩定下來。

加上Kylie個性主動,喜歡與客人攀談,經過一年多,漸漸摸索出方向,「我慶幸自己對潮流不太敏銳,接受能力較高,心理負擔反而減少。」
大部份位於領展商場
時裝店最初開設在屯門置樂商場,客路以街坊主婦為主,Kylie解釋:「後生女身形靚,平價衫都可以著得好睇,但較成熟的女性未必會上網,又或者要試身才知道是否適合,我反而吸納到這班客。」生意漸入佳境,Kylie開始物色分店,先選擇舖租較平的粉嶺、太湖,同時鎖定屋邨商場為落腳點。「我的目標顧客是家庭主婦,屋邨有很多太太們不用上班,加上人口集中,比較符合我的路線。」

開舖3、4年,生意額穩步上升,分店數目逐年遞增,但真正的飆升出現在2016年,短短年半間一共開了十六、七間舖。「我認為是跟市道有關,因為幾年前租舖很難,先別說租金,連入場資格也沒有。近兩年經濟放緩,商舖租金相對合理,推進了開舖的速度。」

現時「18513」的分店遍佈港、九、新界屋邨及私人屋苑商場,當中大部份位於領展商場,長沙灣元洲商場分店更以營業額稱冠。「有人會質疑屋邨主婦的消費力低,但我賣的時裝都是平民價,一件上衣大約百多元,密密做總算有點成果。」

新店拓成熟OL路線

舊店生意已上軌道,Kylie積極開拓新方向,近月接連開了三間走smart causal路線的新店Formosa。新店針對成熟OL市場,在選址方面略為調整,開始進駐藍籌屋苑的大型商場,月租由以往細場的五位數跳到六位數。就現場所見,星期一下午兩小時內人流不斷,難怪Kylie笑說:「新舖租金好貴,不過貴得來有回報!」

店舖越開越多,Kylie除了向國內廠家攞貨,還綜合巡舖時所收集的客戶意見,親自設計草圖,交由國內的設計部同事修訂後進行生產。「我們的顧客要求較特別的款式,因此我不會像連鎖店般大量生產某些貨,而是着重款式和選擇。

Formosa的定位比18513高,一件上衣大約200多元起,為了滿足客戶要求,我加入較多自家設計的款式,現時每間店平均有800至1,500款不同的貨。」開業以來反應不俗,3個月前才推行的會員制,現已吸納過萬會員,當中超過九成顧客會重複光顧。

說到未來發展大計,Kylie不排除再增添一線,「如果再開新線會做童裝,我大部份客都是媽媽級,她們經常提議我加入童裝。我聽到好開心,大家都知道,香港的小朋友很矜貴,媽媽們對我有信心,才會讓小朋友穿我的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