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陸羽飲茶,經常遇到熟人,熟人又遇上朋友,於是可以一刻間收到五、六張新咭片,擴展人脈網絡。此日遇到兩位醫生,醫生C說:「近日讀余英時回憶錄,知余英時來港讀書,似是天意,也幸好如此,否則一位一代學人可能給埋沒了!」余英時本在燕京大學讀書,因老父避戰亂來港,他來港探父,之後便坐火車回廣州上北平復課,誰知未到廣州,火車路上有意外,火車停下來近三小時,他在車上反覆思量,最後決定南下與老父重聚,以便照顧,但人在內地,已再無正途來港,後來得到一些江湖人物幫忙,打通關節,順利到達九龍。老父與他談起前途,勸他入讀創校伊始的新亞書院,追隨錢穆,於是如此這般,余英時成為新亞第一屆畢業生。
這也是一段天設緣份,錢穆來港也有一段故事。11月23日中大大師兄何萬森兄邀請新亞崇基聯合三書院校友參加「華僑工商學院」創校80周年紀念,森哥曾就讀華僑工商學院,後隨華僑合併入聯合書院,成為聯合畢業生,因此華僑與聯合密不可分。華僑創辦於1938年,由王詵先生(創院院長王淑陶之尊翁)捐款二十餘萬元,在香港註冊成立,1941年香港淪陷,學院停辦,1943年在廣西柳州復課,1945年香港光復,得國民政府補助三千萬元在香港山頂復校,1947年遷往沙田八角樓(何東樓)為校舍,學生日眾,1948年在廣州設立私立大學名華僑大學,1949年局勢轉變,華僑大學由穗遷港,於沙田白田村購建校舍,隨校來港的教授包括文史系主任錢穆、哲教系主任唐君毅及外文系主任趙冰。唐君毅先生曾言及若非內戰末期得華僑大學禮聘南來,未必會及時來港脫險!錢唐後來創辦新亞,趙冰先生為當時新亞之董事會主席,就此創下香港一頁大專教育史,余英時與錢穆因完全不同的原因來港,想不到因緣際會,成為師徒,余先生之得以往哈佛就讀博士是錢先生大力推薦的。
何萬森兄在宴會上致辭,表示華僑與新亞因錢唐趙而成為一家親,歷史淵源甚深,華僑後來與其他四間書院(廣僑、文化、光夏、平正)合併成聯合書院,再與新亞崇基聯結而成香港中文大學,自有一段因由。新亞書院院長黃乃正教授本身是聯合校友,任職十餘年已變成新亞人,似是上天自主宰。華僑早年畢業生有岑才生、李亮能等社會名人,對香港社會貢獻良多,雖早已停辦,影響力至今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