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之道】
生活有千百樣方式,過聖誕,自然有千百種方法。36歲環保組織「自然脈絡」創辦人、自然活動導師莫皓光外號「野人」,在香港鄉郊生活14年,2012年與比他年長一歲的太太阿牛結婚,兩年半前誕下兒子麥皮,一家三口過着環保自然的生活。聖誕假期,他們不會在八鄉的村屋佈置聖誕裝飾,也不會有任何慶祝活動,只會待在家中與大自然一起靜靜度過。野人說:「不過我們會把握機會相聚。」他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聚、互動,往往比物質、金錢及禮物更可貴。」
聖誕節在香港可謂是普天同慶的節日,商店爭相推銷聖誕禮盒,鋪天蓋地的旅遊資訊,如天羅地網把人團團圍住。野人與阿牛也曾慶祝聖誕,野人會與家人吃聖誕大餐及觀賞燈飾,他笑道:「聖誕節只是多一個藉口,叫爸爸媽媽買玩具給我。」阿牛也表示:「年輕的時候,我有看燈飾,但這十年都沒有了。」
野人過去只不過是個尋常的小伙子,喜歡玩玩具、看電視及打機。在香港大學修讀運動科學及康樂管理課程期間參加生態導賞訓練,見識到自然之美,也看到人類對環境的破壞。畢業後他創辦環保組織,還身體力行,在家種番薯、番茄、蘿蔔等蔬果;衣服從不買新,撿拾大學團體的廢棄T恤,還會把棄置的家具、廢料回收再用;家中沒有冷氣、電視,煮食用柴火,野人強調:「我們家中每人每月的電費大約只有30多元。」
「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不應該為了滿足自己,剝奪其他人類或生物的生存空間。」
他又說:「我們依賴越少的物質,就越容易過得快樂。若果你的快樂只是來自看天、看樹、吹風這麼簡單的事情,就很容易快樂,不會被物質限制。」
正如過聖誕,很多人都喜歡送禮物。野人偏要問:「是不是一定要有這份禮物,我才會開心呢?」每逢聖誕,總有人羅列最不想收到的禮物清單,因送禮造成的浪費難以估量。兒子出生後,野人更明白,「原來簡簡單單,行山、種菜、與兒子去公園玩,都可以很開心。那我就不用常常消費,對環境好、錢包好,小朋友亦更易快樂。」
心意不盡 做韆鞦搭樹屋
若要送禮,野人說不如親手做一份禮物。「送禮物是一件講究的事,講究不是指有多貴,而是指有多獨特。只有自己做才是最獨特的。」誰說窮就買不起浪漫?野人曾準備一塊浮石,告訴阿牛:「若我們真心相愛,這塊石頭掉入海後便會浮起來。」兒子出生後,野人曾以兒子的角度剪輯一段影片,向太太盡訴綿綿情話。談起野人送贈過的禮物,阿牛笑得甜滋滋的。想不想野人多送禮物給她?阿牛卻說:「只要他多幫我照顧孩子,就可以了。」
說到自製禮物,野人送給兒子的心意數也數不完。麥皮兩歲半,所有玩具不是別人贈送的,就是野人與阿牛自製的。不論是用木板組成的木頭巴士,還是簡單如一個櫃一塊木板組成的滑梯、兩根繩子一塊木板製成的韆鞦,麥皮都玩得開懷。而當中最具新意的,莫過於野人用舊竹建造的樹屋。
兩年前野人學綁竹,把從年宵回收的舊竹綁紮成一間間樹屋。三間樹屋一間比一間「豪華」,現在他與學員合建的更是兩層設計。麥皮見到也開心地問:「爸爸為麥皮建樹屋嗎?」兩歲半的他,在樹屋爬上爬落,成功「達陣」後還不忘對阿牛說:「媽媽,到你了!」
活得輕鬆 毋須旅行減壓
野人微笑着,把一切盡收眼底,「孩子歲半就開始爬樹屋了。」他又說:「一家人在父母親手建造的樹屋玩樂,這份喜悅不是你送一輛玩具車、一件玩具可媲美的。」雖說節日是與親朋相聚的日子,但陪伴不應止於節日。野人半職工作,阿牛全職照顧孩子。開支少,生活壓力自然小,陪伴家人的時間也更多。不少香港人每逢聖誕長假都會去旅行減壓,野人卻直言他們不需要。「很多人覺得香港沒地方玩樂,所以去外地尋找。其實是他們未認識香港,香港有很多好地方,可以去玩。」夏天,他們大多去新娘潭瀑布,麥皮喜歡在那兒玩水;天氣轉涼,他們就多去農場,蚊蟲少了,麥皮玩得更投入。
期望兒子:做個有感覺的人
麥皮的真名其實是莫期。野人希望他不要活在別人期望之中。學生時代的野人成績優異,童年時卻因讀書失去了很多在大自然玩樂的時間。他對麥皮的期望,是希望他成為一個有感覺的人,「現在的人沒甚麼感覺。對環境被破壞沒感覺,對社會不公義沒感覺,對弱勢和有需要幫助的人沒感覺,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十分恐怖。」他補充:「所以,他只要做一個正常人就可以了。」
麥皮一天一天長大,一年又一年過去,聖誕節又到了,野人一家三口,如像平日一般耕作、煮食、與親朋相聚。如果每天都活得自在快樂,怎樣過聖誕,又有甚麼分別呢?
【野人的生活】
記者:譚舒雅
攝影:蕭志南、鄭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