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馬雲到馬思純 - 馮睎乾

由馬雲到馬思純 - 馮睎乾

馬雲、胡適、張愛玲,還有數不盡的文化名人,近年都有一個共同使命:化身「金句生成器」,養活網上自媒體。來歷不明的金句,只要配上馬雲頭像,附送一則勵志故事,立刻就能瘋傳網絡。例如那句霸氣的「今日你看我不起,明天你高攀不起」,全人類都認定是馬雲講的,連馬雲自己也幾乎信了,可他後來翻查紀錄,才發現根本沒有說過。網上所謂名人語錄,不妨用一句話形容:本是長輩圖中物,一遇馬雲便爆紅。

面對排山倒海的偽語錄,馬雲闢謠無效,去年終於忍不住出手,起訴那些胡亂散播「馬雲金句」、「馬雲五十億豪宅照片」的網站。是什麼驅使馬雲打假呢?是愛,抑或責任?當然是因為錢。掛出馬雲的頭像,販賣虛構的故事,可能損害他的名譽權,絕對可以索償。假語錄泛濫,受害者又何止馬雲?祖師奶奶張愛玲就傷得更重。

嚴格來說,假語錄對馬雲是無害的,因為「假貨比真貨好」,偽金句往往比馬雲的金句更精警,所以利多於弊。但張愛玲不同,那些「語錄」的質素,正如邁克先生所指,「一兜二兜異味陣陣的心靈雞湯,完全不是正宗張氏出品」。連「海上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也來濫竽充數,若她尚在人間,我懷疑是否還能好整以暇,像在〈關於《笑聲淚痕》〉那樣回應:「有人冒名出書,彷彿值得自矜,總是你的名字有號召力。」

被冒充的人聲譽受損,是意料中事;但假如你是名人,引用偽金句亦無異引火自焚。宋以朗告訴我,近日國內最火的文化圈話題,是「張愛玲語錄風波」。演過《七月與安生》,標榜文青形象的女星馬思純,最近讀了張愛玲《第一爐香》,喜孜孜在微博發表感想,說「張愛玲的卑微換不來她的愛人」、「低到塵埃裏,一生只會發生一次。因為愛,不是一個人的卑微。而是兩個人的勇敢」。此帖一出,網民圍攻,有人慨嘆「讀後感令人心寒」,也有人尖刻地說「雖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也有人把哈姆雷特看成哈利波特」,但最重手的一下攻擊,是張迷翻出馬思純以前引過的「張愛玲偽金句」,馬上瓦解了她的「文青」形象。

我身為香港人,最大感觸是文化差異。香港以「文青」作人設的女星,多數只是穿文青服,打文青卡,全力以照片推銷形象,不敢用文字出賣自己,看哈利波特已是鳳毛麟角,哪有人為哈姆雷特寫感想?坦白說,馬思純的文字比「鄺神體」有紋有路,若出自香港明星,相信大家都會慷慨給她一個讚。但我作為張愛玲的業餘研究者,也得指出那段讀後感九唔搭八,把張愛玲對胡蘭成講的情話、《一代宗師》的洗腦對白,炒埋一碟,不僅讓「所有能發生的關係都要發生」,連沒什麼可能發生的關係,馬思純也要令它發生。

《第一爐香》講什麼呢?那是一個女孩被姑母栽培為交際花,接着跟花花公子結婚,最後繼續做交際花的故事。張愛玲的確曾用「這樣自卑地愛着他」來形容女主角,所以馬思純提及「卑微」也不算很離題。但故事的結尾,女主角對浪子老公說,她跟妓女的唯一分別,是「她們是不得已的,我是自願的」,老公沒瞧她一眼,只點了一支煙,「火光一亮,在那凜冽的寒夜裏,他的嘴上彷彿開了一朵橙紅色的花。花立時謝了。又是寒冷與黑暗……」這樣蒼涼的結局,是如何引出「愛,不是一個人的卑微,而是兩個人的勇敢」那麼治癒系的感言呢?我看不透。若張愛玲看到這讀後感,借用一句她本人的話,也許會說:「可見人與人之間的隔膜,我非常震動。」

張愛玲的假金句,很多人信以為真,倒是有些家傳戶曉的名言,卻甚少人知道是張愛玲所說,或至少是由她發揚光大。例如近年香港人常說的「你不管政治,政治也會管你」,其實早見於張愛玲在1951年寫的《十八春》,她借張慕瑾這角色說:「政治決定一切,你不管政治,政治要找上你。」這句話在《半生緣》已被刪掉,也許來自當時共產黨一句口號,今天掛在抗共的香港人嘴邊,未免使我們百感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