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缺陷」論 - 潘東凱

熱愛「缺陷」論 - 潘東凱

最近前環境局副局長陸恭蕙在《南華早報》撰文指,在地緣政治變化的情況下,香港應該從戰略角度思考如何將自己定位為中國的一部分,思考自己能為中國發展做什麼,而不是通過挑戰大陸來展示香港的自由和價值觀。

眾所周知,陸女士在政權移交前後是知名的民主派政治人物,首先在1992年得末代港督彭定康賞識委任進入立法局,再於1995年參加直選成為「票后」,在議會與當時的保皇黨及親中共力量針鋒相對,更於1997年組織一人政黨民權黨自任主席,頗得當時抗拒「回歸」的自由中產及知識分子歡心,鋒芒一時無兩。

陸女士是筆者舊識,當時感受最深是其親和力與所謂「鬼鬼地」的性格,後者當然完全不是貶義,意思是他們那一批當時的香港精英雖然是香港土生土長,卻幾乎完全在英語環境下成長,無論家庭與社會網絡都是十分西化的圈子,代表了香港與世界接軌的一種國際化精神文明,與六四之後的傳統民主派不同,完全沒有「大中華膠」包袱,形象清新可喜!

遙想當年,若說香港在所謂「回歸」(參考拙著《今昔維城》,香港根本是在中國以外的一塊禿石、連名字也沒有的荒島上由英國人一手一腳生出來的,所以回歸說法根本邏輯不通。)能對中共有甚麼價值,隻鵝為甚麼能夠生金蛋,其實就是這一種看似西化,義無反顧地擁抱普世價值,「國族透明」的多元與包容文明。用本地俗話講,這就是香港「把炮」之處!

又再說《今昔維城》,書中提到十九世紀在香港「德臣西報」(後來的中國郵報,China Mail,香港老牌英文報紙,歷史比南華早報更早。)上一場關於中國現代化的論戰,一方是以船堅砲利、富國強兵為目的的曾國藩公子曾紀澤、另一方香港名流爵紳何啟舉起的大纛卻是人權法治與自由平等!

何啟乃孫文恩師,灌輸了後者以香港價值為基礎的革命思想,何啟所代表的是國族身份認同模糊不清、強調個人先於集體的西方思維,是香港經典掌故名字「啟德」(最初是啟德投資公司,開民間大規模填海發展先河,投資失利之後反孕育了亞洲第一的國際機場啟德。)的一半,另外一半的區德,又名區澤民,與知名商人買辦莫幹生共同創辦了非教會華人書院的表表者民生書院,對上世紀香港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而說來湊巧,陸恭蕙女士正是莫幹生家族的後人,而當時這些中西合璧的華人望族,就是配合大英帝國的統治,開創香港光輝燦爛的物質與精神文明的最大功臣。

一脈相承,從何啟到今天的包致金等,都是法律精英,百多年來,鑄造了香港屹立不倒的核心價值。而同時他們都是族群身份認同模糊,不中不西的一群,他們「熱愛」的,可能是他們世世代代植根於此的這片土地及上面不同族裔的公民,和我們珍惜的獨有生活方式,多於某一個政權。

陸女士就最近的著作與上述文章接受英語媒體HKFP訪問,說「香港必須接受今天的中國,而不是拒絕她,我們應該看看我們能為改善國家的生活發揮甚麼作用。我認為熱愛一個有缺陷的國家絕對是可以接受的。」

可是,在很多香港人看來,這個「國家」卻是一個透過殺戮與破壞得天下的外來政治力量,與當日香港華人精英像何啟韋玉等在幕後做推手,密謀要推翻滿洲帝國並不兩樣。

在國際人士看來,這個「國家」的中央政府,親手撕毀自己簽訂的國際條約聲明,踐踏自己制訂的相關法律,背棄了高度自治、及維持這片土地「原有生活方式不變」的承諾,觀乎最近「五隻眼睛」(英美加澳紐)加上日韓台對華為中興的警戒之心,對其極度不信任與敵意漸增,也應該是國際共識。

如果是自己的至親骨肉,即使有一點缺陷也毫無保留地熱愛是人之常情,但如果眼前這股力量卻根本是「異類」(alien),而且更被認為是大家苦難的源頭,要產生感情實在不容易,雖然為了眼前利益,唯唯諾諾、虛與委蛇也許難免。

其實根據在陸女士的背景與出身分析,似乎她鼓吹的對這「國家」的「熱愛」情懷,在她自己身上也不容易落實。

(注:本欄每周由不同作者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