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死鬼 - 馮睎乾

吊死鬼 - 馮睎乾

最近看《粽邪》,頗為嚇人。嚇人的並非電影,而是戲與現實的交織,即「共時性」(synchronicity)。看電影前,我在寫一篇專欄,談學生自殺新聞,內文提到我某位十年前自殺的朋友;誰知道入場看戲,劇情也講女主角的好友在十年前自殺,現在回來尋仇……

看《粽邪》前,我其實不知道片名意思。原來台灣彰化有種習俗,叫「送肉粽」。上吊自殺的人,據說怨氣最重──魯迅有一篇〈女吊〉,說吊死鬼會「討替代」──所以吊頸繩必須由專業人士,即法師,用專業方法處理,才可送走煞氣。方法是從最接近自殺現場的廟宇出發,將那條附有煞氣的繩索,送到海邊燒掉。投繯用的繩索,令人想起縛粽的細繩,於是大家就把送煞儀式稱為「送肉粽」。姑勿論你信不信有鬼,也不妨思考這習俗的心理背景:為什麼彰化人會覺得「肉粽」特別邪?

自殺可服藥,也可燒炭,但沒有人會做大鑼大鼓的法事,只為了送走一瓶藥丸或一爐炭,為什麼一條繩子就要勞師動眾呢?我認為,繩子因為跟死人有直接的肌膚接觸,最適合成為亡魂的象徵,而所謂亡魂,說穿了就是死者的記憶。蒲松齡有篇〈縊鬼〉,也把吊頸跟記憶連繫起來。故事說范生在旅館目擊一位少婦,對鏡梳妝,悉心打扮,然後取出一條長帶掛到梁上,打結,引頸自經,「方一着帶,目即合,眉即豎,舌出吻二寸許,顏色慘變如鬼」。范生駭然而奔,旅店主人告訴他,兒媳曾在那兒吊頸。蒲松齡留下評語:「冤之極而至於自盡,苦矣!然前為人而不知,後為鬼而不覺,所最難堪者,束裝結帶時耳。故死後頓忘其他,而獨於此際此境,猶歷歷一作,是其所極不忘者也。」

英國詩人雪萊有兩行詩,不妨用來斷章取義形容縊鬼:Forget the dead, the past? Oh, yet / There are ghosts that may take revenge for it.「送肉粽」的意義是告誡世人:不要輕率忘掉過去,胡亂抹走記憶,因為被壓抑的歷史,必會化成冤魂,回來報復。其實香港也有「送肉粽」,可惜做得極不專業──那儀式的名字,叫「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