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源尋味】台灣人冬至必食 程班長手工圓仔夠Q

【追源尋味】台灣人冬至必食 程班長手工圓仔夠Q

【追源尋味】
初冬寒風喚醒清晨的惺忪,記者由荔枝角的長荔街轉角,匆匆走進一幢不起眼的工廠大廈。一開閘門就看到一身黝黑的程班長在整理店務。臉上溫厚樸實的笑容,揮着手,彷彿喚着老朋友──他是來自台北的程致賢,人稱程班長。約八年前來到香港,開了「程班長台灣美食」,以正宗台灣紅燒牛肉麵和豬手聞名。

隻身來港,程班長一年裏頭經常回台北,尤其在冬至前夕。他說冬至天寒,台灣人愛吃羊肉爐、薑母鴨、四物雞和麻油雞保暖補身,「而老一輩在冬至必吃湯圓,即是圓仔。」

以前台灣是農業之地,以米食為主,處處稻田,農民會用稻米做各式甜品,如米糕和米漿,更會在元宵和冬至等節日做湯圓賀團圓。搓湯圓的台語叫挲圓仔(so-înn-ág),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將兩人間的紛爭解決掉,將爭執搓走變圓滿;第二個意思當然是包湯圓。程班長小時候已經常常在媽媽和鄰居旁看她們包湯圓,從小就慢慢學懂,幾年前開始在香港店出售,現在每年冬天要包上一萬八千多顆。小店的手工湯圓不像坊間只用糯米粉,會將圓糯米和台灣「在來米」混合,將經過研磨的米漿擠壓,擠壓後便成了澱粉,再將它搓揉成湯圓;口感有嚼勁,不乾澀,是台灣人常說的「Q」(彈口)。

程班長和店裏員工一起吃冬至飯。

鹹湯圓分大細 當造橘子寓團圓

台灣傳統的湯圓主要分兩種,分別是圓仔和圓仔母。圓仔也是客家鹹湯圓,形狀小,沒餡,傳統紅白色;紅代表金,白色代表銀,象徵着金玉滿堂。而圓仔母,形狀比圓仔大差不多兩倍,裏面包餡,秘方有黑毛豬肉餡、葱、五香粉、醬油等,食用時配上燉了四小時的高湯,再灑上肉燥和紅葱酥。記者吃過,黑毛豬味道香濃精緻,湯圓口感順滑,香糯圓融。

冬至除了吃湯圓,程班長也說橘子在冬季當造,圓圓的橘子也有團圓的意思。「普遍在台灣山上都種有橘子,如陽明山的桶柑、苗栗的甜橘和南部的帝王柑。」說得繪形繪聲,只因很多台灣的食材也很難在香港找到,即使找到類似食材,味道也不一樣。「台灣有鄉土的味道,人情味和泥土味。」

圓仔母,即客家鹹湯圓,裏面包黑毛豬肉餡。3粒 $30

黑豬肉香腸(左)和花枝卷,各$40

花枝丸(左)和豆乳雞,各$32

泡菜香豆腐$28

圓仔的材料包括豬肉絲、香菇、蝦米、葱、豬油、胡椒粉、紅葱酥、醬油和茼蒿等等。

程班長台灣美食

荔枝角長沙灣道883號億利工業中心1樓102室

記者:廖明懿

攝影:鄧鴻欣、蕭志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