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文.樂】香港為甚麼出不到金草莓獎?

【娛.文.樂】香港為甚麼出不到金草莓獎?

挨年近晚,傳媒宣傳沸沸揚揚,左有「萬千星輝」,右有「叱咤勁爆」,想當然為本地電視與樂壇總結,還未計電影界有評論大獎或金像獎。細細城市,流行媒介獎項多多,的確是娛樂成功象徵。

獎項雖好,但香港卻難像美國一樣,有辦了38年的「金草莓獎」(Golden Raspberry Award for Worst Picture);那是電影人約翰威爾遜(John J.B. Wilson)在1981年於家中隨同奧斯卡舉行的純粹嬉戲,最初幾年只是三數朋友自娛,反諷荷李活爛片處處,同時調侃奧斯卡權威。豈料首次嬉戲,威爾遜發出的新聞稿,真把「獲獎名單」公告傳媒,頓成媒介事件,然後辦得越來越大,甚至真有電影名人出席,願意被笑爛片,自幽一默。

金草莓不以大片為懼,卻以拙劣為戒,是故不少大片也是「座上客」被貽笑大方,比如2017年湯告魯斯(Tom Cruise)的《盜墓迷城》(The Mummy)、2016年的《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或2012年《吸血新世紀》(The Twilight Saga)大結局等。如此聊笑,明乎大片不一定好;但更重要的,是美國人願笑美國人,像與國家身份對沖,也見民主媒體的多元可能。反觀香港,民間有自發「最爛電影」或傳媒經營比如「金話梅電影選舉」,但都難成氣候,歸根究柢,原因有二:大台太大,本土太土!

傳媒被牽着走

大台太大,是電視節目像只有一家作主,如一錘定音,在台慶之後製造單一「候選名單」,叫觀眾票選視帝視后,然後其他傳媒也被牽着走,把本作大騷的一場龍鳳呈祥,當成是競爭激烈的品評過程。然而大眾爭議誰好誰壞,其實沒有多少說法,可以成為高質媒介素養。而大台的萬千星輝又真太令人目眩,反過來就沒有媒介另闢蹊徑,用金草莓一類獎項反諷;反而大台80年代的《歡樂今宵》就曾惡搞《勁歌金曲》或金像獎,把流行歌改詞或電影片段重拍,儼如幾年前毛記電視的「勁歌分獎禮」。但今日大台的大,主導媒介論述,讓美國那類「最爛電視劇」等調侃獎項,難在香港植根。

至於本土太土,是因為香港文化真的在邊緣弱勢中自覺隱憂,幾年前由民間到媒體多說「本土」重要,然後讓「本土」一語成了迷思——本土電影一定要支持,本土音樂更要大力推動,最終就是要說「支持本地創作」。今年尤其被說成本土電影的作品,比如《逆流大叔》、《某日某月》、《非同凡響》與《逆向誘拐》等等,似乎都在「團結本土」想像裏,被一致說好;然而值得思考,是它們都僅得一面倒稱許嗎?以戲論戲,以技評技,它們又是否真可因「本土」說法,而被漠視缺失?

只有褒,沒有貶,就此成了團結本土的水土不服;本土太土,正是此意,以見觀眾可能過份保護了「本土作品」,而反過來令創作評賞滯後。是故香港人不會忍心有金草莓一類反諷獎項,正是因為大家都愛本土,但最怕,連同一台獨大的強勢「被愛」,都成了錯愛。
撰文:陳嘉銘
本欄逢周二刊登

【娛.文.樂】
陳嘉銘,以文字品評娛樂,用筆桿敲擊文化。在大學教授電視電影,於生活敬愛動物生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