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之道】
不是天方夜譚。當外國提倡小朋友6歲前不寫字的時候,香港有一批家長,為了小朋友提前學習,居然安排年幼子女讀兩間幼稚園:早上讀一間,下午讀另一間。這些幼兒來到這世界才三年,就要適應兩套規矩、兩類學習模式、兩邊上學,疲於奔命之餘,更出現焦慮情緒。
從事幼兒教育界的人都知悉這股歪風,浸信會培理學校的校長翁巧香對此甚為反感,坦言這與虐兒無異。為保護小朋友,她更坐言起行,講明一旦知道有學生被家長安排讀兩間幼稚園,即使學生已被取錄,也會勸退。
浸信會培理學校過去一直以良好的品格教育而口碑載道,每年都吸引數百位家長帶同年幼子女來面試,爭奪數十個幼兒班學位。由兩年前開始,成功通過面試而被取錄的學生,家長在辦理註冊入學手續的時候,都會收到一封由校長發出的通告,上面寫明:
「專家研究顯示就學兩所幼稚園的幼兒會容易患上『幼兒焦慮症』。由於幼兒年紀小,假如他們每天要疲於奔命地趕赴兩所不同地點的學校上課,同時適應兩間不同理念的教學模式,往往無所適從,會產生混淆,導致休息和享受遊戲的時間不足。這樣,幼兒的學習情緒會極度不安,更遑論可以習得優越的學業成績。
為保護孩子起見,本校絕對不接受已被取錄的學生再選擇入讀多一所幼稚園,若日後校方有所發現,亦會請該名幼兒退學,敬祈垂注為荷!」
「小朋友情緒很差、傷害很大」
講到要退學這麼嚴重,全因為校方發現難以改變一些執迷不悟的家長。「我親眼見過那些被安排讀兩間幼稚園的小朋友,他們情緒很差,根本學不到知識。家長當然有自由去安排子女讀兩間幼稚園,但我接受不到。從事幼兒教育的人都知道,這對小朋友的傷害很大,所以我只能提出『勸退』這個安排。」翁校長義正詞嚴的說。
到底這些家長抱着甚麼心態,居然要對自己心愛的孩子作出疲勞轟炸?翁校長說,據她的觀察,這些家長都是有學識的,當中有媽媽本來是專業人士,生孩子之後辭工全職照顧子女,也有海外回流家庭,以及即將移民的家庭。
上午返國際學校 下午趕本地班
「他們覺得自己的子女很叻,可以比其他小朋友學得更多。」翁校長說,讀兩間幼稚園最常見的安排是:早上讀一間國際學校幼稚園,中午在公園或私家車裏趕食飯、換校服,然後下午趕讀另一間本地幼稚園,「家長以為這樣安排,小朋友就可以同時學好英文和中文。」
除了要比其他小朋友學得更多更早之外,「攞盡政府資源」亦成了這股歪風的誘因。「以前本地非牟利幼稚園有政府資助,有學券,學費很平。一些家長會覺得,反正讀一間幼稚園,下午放學之後都會去上其他興趣班,那倒不如下午讀多一間學券幼稚園,用盡納稅人的福利。」翁校長說,幼教界爭取了十幾年的幼稚園免費教育,終於在2017/18年得到落實,半日制非牟利幼稚園的學生已不必交學費。她說,雖然免費幼稚園教育出發點良好,但落在機關算盡的家長手裏,恐怕令為讀兩間幼稚園的歪風更嚴重。
長期疲倦衍生焦慮 「唔會學多咗」
「所以我覺得社會要正視這個問題,要撥亂反正。」從事幼兒教育數十年的翁校長說,幼教界已有專家研究顯示,讀兩間幼稚園的小朋友無論在社交能力、認知能力和知識層面上,都不會比只讀一間幼稚園的小朋友更強。
她強調,即使小朋友天生異稟,學習能力強,但長期的疲倦和無所適從,會衍生焦慮情緒。「3至6歲,最需要是休息和玩樂。不夠休息,情緒一定大受影響,讀兩間幼稚園不會令他們叻咗、學多咗,反而會因為不安和焦慮,令他們學少咗。」
「成件事是得不償失,是愛你變了害你。」而自從她發出「退學」通告之後,已有數名家長在勸喻下為子女退學,另亦有一位家長在收到通告之後,主動向校方提出退學安排。
採訪:譚 暉
攝影:潘志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