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老闆報復的150種方法 - 馮睎乾

向老闆報復的150種方法 - 馮睎乾

不知是巧合抑或社會趨勢,近日接連收到朋友、讀者求助,煩惱都跟「職場欺凌」有關。職場欺凌,最常見的形式該是「無故捱罵」、「遭同事抹黑」、「當眾被羞辱」,或最近上了報紙的「遲到扣500」之類。但日前有朋友求救,她遇上的「辦公室欺凌」非常學術化,竟源於一個字:畀。她所有同事都言之鑿鑿,說「畀錢」的「畀」字,正寫是「俾」,只有她堅持是「畀」,跟全世界過唔去。上網求證,當然有五花八門說法。有同事引述中大人文電算研究中心的《漢語多功能字庫》,對「俾」的解釋是:「《說文》:『益也。』粵方言說『俾』時,主要解『給予』,間接也有『益』的意思。」《漢語多功能字庫》無疑是很好的網站,但這條解釋值得商榷。

據《爾雅》「畀,予也」,「畀」的意思是「給予」,例如《詩經.鄘.干旄》:「彼姝者子,何以畀之?」譯成粵語就是:「嗰個靚女,送咩畀佢好?」那個「畀」就是今天粵語的「畀」,古書例證不勝枚舉。至於「俾」,古代雖偶有解為「益」(「俾」的這個意思,今天已由「裨」字表述),但千百年來「俾」的主要意思皆是「使」(見《爾雅》),例如《詩經.大雅.民勞》「無俾民憂」,即無使民憂。何況「益」根本不同「予」──我們只會說「畀錢你」,難道會講「益錢你」嗎?粵語表示「給予」的字,正寫肯定是「畀」;「俾」極其量是慣用的俗寫而已,嚴格來說是錯的。

我沒問友人到底受了什麼「辦公室欺凌」,因為我早已完全明白:塵世間最大的不幸,就是當全世界犯錯時,只有你一人正確。耶穌背負原罪的原因,不用讀神學也能理解。當你沒犯全人類皆犯的錯時,自然會受千夫所指,等於一力承擔所有罪孽。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聽起來很好,但正因為挺立於污泥之上,荷花才會被人點相,繼而摘掉,你什麼時候見過一坨屎的污泥會遭殃呢?這種職場欺凌,古已有之,而歷史上最悲壯的受害人,就叫屈原。

屈原被老闆冷落,遭小人抹黑,搞到疑似抑鬱;在那些向我求救的善男信女中,不少也重蹈他的覆轍。醫生看了,藥也食了,神也拜了,命也算了,但抑鬱還是揮之不去。除了病,歸根究底,也是他們受不了職場,頂不順老闆。面對這種情況,有人會像屈原一樣消極地抑鬱下去,也有人會選擇用怪招抗壓。幾年前有位比利時作者,向打工仔搜集了150種向老闆報復的陰招,都是真實個案,最後結集成書,叫《如何讓老闆痛不欲生》(Comment Pourrir La Vie de Son Patron)。

有故事是這樣的。一位女助理在三年前換了頂頭老闆,他在機構內備受好評,但一直對助理不瞅不睬;她覺得自己變了透明人,怒火難耐,終於決心報復。助理在老闆某次重要的會議前夕,偷偷把數十張鹹相插入他的PowerPoint,要令他在總經理和其他高層面前出醜。翌日老闆打開PowerPoint演說時,一如助理所料,瘋狂彈出淫照,但出乎意料的是眾人反應:老闆望着照片,笑得前仰後合,總經理更一邊拍案,一邊笑出眼淚,結果老闆的演講靠鹹相搞熱了氣氛,反而獲得空前成功。女助理徹底崩潰了,更擔心罪證敗露,徹夜難眠。第二日,老闆親手拿着一杯熱騰騰的咖啡,放在她的桌子上,什麼也沒說。自此之後,他每天早上也默默給她送來一杯咖啡,從未問及那次PowerPoint的事。

另一個故事,說某位患焦慮症的員工,想讓嚴厲的上司感受一下藥物的副作用,有天就暗中在經理的咖啡內混入鎮靜劑。結果落藥太重手,經理飲了咖啡,竟昏迷了兩小時。員工萬分驚恐,自揭罪狀,但經理醒來後沒控告他,反而說:有同事用到這樣極端的手法報復,一定是身為經理的我失職了。

《如何讓老闆痛不欲生》作者說,書中介紹的陰招並非最佳策略,報復前打工仔應該想想,是否已盡力解決問題,例如跟老闆溝通、向有關部門申訴、採取法律行動,或嘗試調職轉工等。我同意。與其用150種招數報復老闆,倒不如想一個方法幫助自己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