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偕內子訪娘家,閒坐之際,岳父忽然爆出一句:「做乜杜魯多今次咁戇居㗎?」,一語道破了上一代加拿大華裔移民對孟晚舟事件的看法。說話簡單,卻不妨想想背後意思:首先於立場上,此話猶言「點解杜魯多咁戇居領晒嘢,累到加拿大被擺上檯咁蝕底」,關注的是加拿大無端牽入中美之間的角力,而非侵害了中國公民權益的「霸凌行徑」;其次,說為「戇居」,是杜魯多笨人出手,扣留孟晚舟,為美國於中美貿易戰中增添籌碼,但特朗普的精人出口,卻表明「毫不知情」,還擺出親善大使的姿態,有利達成貿易協議的話即願意介入調停。杜魯多繼續不識時務,坦然交代G20峰會時已知悉扣孟部署,還強調此事「不牽涉政治」,令人懷疑他是真心膠抑或食得大麻過多;結果,中國扣押了兩位加國公民,原因自然也「不牽涉」孟晚舟事件。
美加兩國有刑事司法協助的協定,美國有權要求加拿大扣查孟晚舟。問題是早已知情的杜魯多,是否應為履行協定而甘當美國的爛頭卒?還不過半年前,美加開打關稅戰而關係緊張,如今杜魯多卻冒此政治風險,是以德報怨乎?美國司法部有六十日期限提出引渡要求,時間上剛好跟九十日的中美休戰期配合完美。若九十日內中美達成協議,司法部也放棄啟動引渡程序,加拿大便落得兩面不是人的局面,既被美國愚弄為豬一樣的隊友,又多了中國「神一樣」的敵人,商談免問,加國林木業、農產品、金融、保險等,則成為重災區。曾任加拿大外交部長的John Manley禁不住問:杜魯多政府是否真的不懂示意皇家騎警「創意地無能」(creative incompetence),讓孟晚舟「機警」地逃過此劫?
加國主流媒體輿論,對特朗普撒出的這一招恨得牙癢癢;民間聲音,固然憤慨美國的奸詐,但對華人的憎厭,也因孟晚舟事件演得劇烈。這類帶有種族歧視的觀點,當然不會於英文報刊上出現,然於網絡上的留言討論,卻不難看到這股反華趨勢。
百億加元計的中國熱錢流入加國,令房屋價格四五年間便翻了一倍,完全不是加國人所能負擔,直至政府推出15%(後來增至20%)外國買家稅,房價才告回落。所謂「Crazy Rich Asians」的Asians,一般認為是從中國來的富二代。網絡真人騷《公主我最大》(Ultra Rich Asian Girls)於2014年推出時,把他們的生活展現人前,得到廣泛關注。這種窮奢極侈的華人形象根深蒂固,被視為對加國生活帶來負面影響。
內地移民甚麼都搶的風格,同樣深入民心。現在華人開設的速遞公司滿街,其中原因就是「代購」盛行,留學生也好、大媽也好,有機會幹上代購生意的,便到超市藥房搶購奶粉、孕婦維他命、保健食品、加拿大魚油等,每月寄回中國的貨品,以幾百噸計。一些大型超市,甚至把奶粉鎖在玻璃櫃內,貼上「If you need help, please see customer service desk」字樣,另附中文翻譯。
令人側目的華人行徑尚多。今年八月,便有一段於Twitter瘋傳的錄影片段,見到大批華人於多倫多一超市內,為一批減價粟米大打出手。較早前三月,於溫哥華一個有關社區住房項目會議上,一位看來已年屆六旬的白人女長者,熱心派發傳單,冀為露宿者提供臨時住屋出一分力;其間有華人不滿此項目影響區內樓價,忽然對準長者肚子狠狠踹了一腳後,飛快逃去,被傳媒形容此為「flying Bruce Lee kick」。此外,還有印製假地鐵車票、充斥盜版光碟與翻版貨的華人商場,如是等等,都是加國華人給人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
當然不是所有加國華人都是這樣,起碼我認識的,絕大部分都不是。可是默默耕耘、恭謹謙讓的華人,不會為人留意,而得到廣泛報導的,都是意識形態未能與西方接軌的移民。例如孟晚舟的保釋聽證會上,旁聽席居然有華人以手機鈴聲響起中國國歌,庭外則有帶備標語聲援的愛國群眾。這些新移民,關心的只是華為公主被無理扣查有辱「我的國」,微信上見到吹雞,民族情緒指數即時飆升。
今午跟律師A敍舊時,他對這些愛國華人寄予無限支持,建議他們馬上賤價拋售住所、罷買加貨,搬回國內居住,不跟從大隊的即時判為「漢奸」,好給杜魯多一記教訓。遙想了一秒鐘,便忽然記起幾年前加拿大取消投資移民計劃,馬上惹來大批同胞拉起橫額抗議、狀告加國移民部。A的建議,只能哄哄加拿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