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青春校園傳承版在中文大學、邵逸夫堂的舞台上演出,總製作/總策劃白先勇老師的傑作,他人也在台下與數千熱情觀眾同座觀賞。
吳素君、台灣著名舞蹈家,白老師好朋友,跟我興奮地坐在一旁聚精會神瞄實台上動靜。素君不止一次看白版「牡丹亭」,演上幾天或幾小時的版本全看過,陪伴白老師飛過不少地方、見證他努力不懈推廣的中國藝術瑰寶,神情愉悅有若初次見證。
本來自己對崑曲、京劇,甚至粵劇都不通,然而台上一應人、物、事漂亮極致,眼、耳、口、鼻、心思都被吸引住;陌生的好處,全無客觀的批判,絕對直覺主觀的欣賞。年前「牡丹亭」在港上演,坂東玉三郎破天荒演出杜麗娘,有幸張大姐敏儀邀我同看,得着幾抹記認,看着、看着,不覺陌生。
不敢說看得懂,賞心悅目便好,沈醉欣賞間,背後傳來不斷聲音跟台上戲文樂曲不住重疊,大殺風景!
戲是用眼看、用耳聽、用心靈感受,不在講;家長對子女進行文化教育,於今時今日鳳毛麟角,叫人尊敬且激賞。可惜家長忘記;學懂看戲之前,需先學識看戲禮儀:尊重其他同堂觀眾,保持安靜、且不得進食。
有幸坐在貴賓席,相信連續幾行觀眾皆非泛泛,一口清楚玲瓏普通話不斷教育着聽來不過十歲女孩;……麗娘如何在夢中得花神引入持柳枝書生、麗娘如何在中秋之夜思念夢中情人、病情轉重囑咐春香將其自畫像藏於太湖石下……每場戲講解數遍,女孩不單止懂得,更隨樂韻有板有眼唱起來,相信家學淵源,老早自牙牙學語即受熏陶。
這點從父母身教開始的文化教育真是一百分的家教,更非學校教科,憑藉練好了得入名牌大學,這份苦心怎不叫聞者動容?
但請切勿家教上身,時時刻刻不論場合施教,對一旁觀看的我們被迫同時獲益就無謂啦,於演出進行中斥責不是,保持沈默也不是,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