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球星也只是個人 - 喬靖夫

MONDAY:球星也只是個人 - 喬靖夫

「The Players' Tribune」是我非常喜愛的一個運動網站,最大的特色就是它所有文章都是由運動員自己寫作,講述各種賽場內外感想,或者回憶過去經歷生涯,而一些巨星如杜蘭特(Kevin Durant)和勒邦占士轉隊,或者拜恩(Kobe Bryant)退休,都選擇在這以親筆信形式宣佈。雖然猜想當中不免有公關寫手幫忙潤飾,但文章故事大多情真意切,讓我們看到球星更真實和內在的一面。

近日就在那兒讀到艾華遜(Allen Iverson、圖右)一篇少有的長文。AI是我最崇拜的籃球明星,也是生涯最多姿最富爭議的NBA傳奇之一,他要寫回憶文章,很多人馬上會想起他跨過路爾(Tyronne Lue)的畫面,或者著名的「practice」發炮情景。但他卻沒選擇寫這些,而是講述更多比較個人的事。

我們得知AI平日原來喜歡用畫漫畫來宣洩情緒;他是個超級電影迷,從《盜火線》能夠悟出社會道理;五個孩子中最像他的是四女Dream;當年出獄重生的他在大學打球時受到湯普遜教練(John Thompson)怎樣的保護;他進了NBA為甚麼仍然堅持街頭打扮……這篇文章的標題很簡單,就是他的名《Allen》,寓意要說的是他這個「人」。

文中有段話很有意思:當他名聲最盛的時候,有很多人討厭他,傳播不少根本遠離事實的故事和惡評;同樣有很多人喜歡他,也對他作了不少美化。現實的他,其實就跟我們大多數人一樣,都只是位在這些兩極的標籤之間:不完美,但也不是甚麼壞人;有很多不同的面,並非所有人都看到。

這讓我想起媒體、網絡和球迷,往往總有種傾向要為球員貼一些簡單的標籤去代表:這個是懶鬼、這個是腦殘、那個貪錢多過想贏冠軍指環……好像不這樣分配典型角色,把他們一一「定性」,就說不出精采故事,而忘了球員、球星也不過是人,有他們的喜惡情緒,有軟弱的時刻,有情感和衝動,人生也有很多打球以外的事。
文:喬靖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