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終於有自己的新聞博覽館,但開幕的嘉賓是林鄭特首。
一個在任內發生了驅逐外國記者馬凱事件的特首。一個三緘其口驅逐原因、卻又離奇地斷言和新聞自由完全無關的特首。然後這樣的一個特首,出席了新聞館的開幕。
陪伴在側的那些傳媒高層,笑容滿面,那要有多大的包容和胸襟,又或者不在意,才能做得到?
取消一個記者的工作簽證、拒絕入境,而我們仍然要相信林鄭在新聞館開幕的格言:「評論可以自由、事實必須神聖」。
這句話從來都不容易實現。因為當「事實」的詮釋權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上,那麼基於這種少數人認可的事實而作出的評論,還有何自由可言?
譬如今天的香港,能夠自由評論港獨的問題嗎?能夠自由評論國家的基建工程優劣嗎?當政權告訴你,「事實」便是「港獨是沒有談論的空間也沒有學術探討的餘地」,甚至最新的「事實」是「不反對港獨便等於支持」,十面埋伏,記者的筆還有甚麼自由空間可以發揮?
新聞館要展示甚麼影響香港新聞界的事情,也是可堪玩味的考慮。譬如佔中這件大事,會否展示傳媒拍攝七警暗角打鑊的新聞片段?這條片引起的爭議,佔中至今仍未平息,而這條片引起傳媒機構大地震、「拳打腳踢」的用字爭論、記者聯署發表聲明、秋後算帳多人被炒,其實都是香港傳媒在回歸後徹底靠攏北京政權的縮影。這些事情,新聞館應該不會展示的。
過去幾年對傳媒行家印象深刻的當數「特首發律師信」,實在前所未有,香港傳媒只能慶幸,香港還未出現抓捕記者的大行動矣。
展館還有一句名言:記者要有所為,更要有所不為。要去北京面聖的傳媒高層,遊走在前線和紅線的員工,對這句說話,都有不同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