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出的故事 - 葉一南

說不出的故事 - 葉一南

日本雜誌來訪,知道我本科不是讀餐飲廚藝,問起入行因由。我如實回答,當年開餐廳,完全是因緣際會,即興之作。記者聽了這個簡短又沒趣的答案,先愕然,後失望。已經不是第一次看到這表情。我也希望能提供切合她期許的好故事,譬如說,幼承庭訓,家族淵源,又或者是醉心五味,不理反對放棄專業等等。可惜事實偏離這些美好夢幻太遠,我臉皮再厚,也說不出近似的劇情。

首先,我媽媽絕對算不上是好廚師,二十歲從農村窮苦家庭走難來香港,那時候還是一個小女孩,懂甚麼呢?早婚,四名子女,生活捉襟見肘,照顧一家幾口,再到工廠找外發工作幫補家計,已經很努力很厲害,怎得有時間鑽研廚藝。後來買了電視機,年中看幾集譚國梅,算是烹調深造完畢。懷念母親的味道,尤其是過年糕點及團年飯,這是感情及思念,是另一回事。況且,我還是一個典型的裙腳仔,母親加三位姊姊,照顧周到,自己亦太懶散,去澳洲讀書前,未入過廚房更未用過電飯煲。最差勁的是,以前還是個大偏食,魚、雞、羊、肥肉不吃,剩下的選擇,非常有限。如果當年有看相的說我會開餐廳,還不止一間,一做幾十年,我全家人會以為他發神經。

世道無常,環環相扣。因為去澳洲讀書,我才開始入廚房,絕對不認為是苦差,但亦談不上超級熱愛。開飯省便為上,煎一塊牛排或豬扒,或來一個蠔油西蘭花肉片碟頭飯便完事。李錦記及泰式辣醬是我當時的好朋友。其實,一班年青同學,柴娃娃的,沒有那一個有廚藝,冬天圍在一起火鍋,便是最豐富的晚餐。後來我們一起去餐廳做服務員,才算真正對烹調有接觸。澳洲很開明,雖有規定,其實放任,外國學生可以隨便兼職,所以吸引了不少要自己搞定生活費的同學。我們寧願做餐廳而不去除草或清潔,因為人工連小費加上包吃二餐,回報最高。後來我申請轉做廚房,因為不喜歡侍應煲呔頂着喉頭的感覺,更怕熨制服。況且,我缺錢,能夠前後兼顧,便有做不完的兼職,拍拖泡女,總不能太寒酸,生活逼人呀。

那幾年真是好日子。錢花光便上班,上完班,晚上便去玩,初生之犢很享受第一次自己賺錢花錢的自由,於是愈玩愈狠,兼職愈做愈多,學校放大假時候索性做全職。玩得太高興,轉眼要畢業,依依不捨,怎辦呢?可以報讀一些學科多留一、兩年,但總不能問家人拿學費。這時候有一個儍子(我)提出,既然在座各位兄弟盡是熟手技工,不如我們一起開一間餐廳吧。少不更事,其他人竟然叫好,原來大家都是儍的。開店成本比想像高得多,本想放棄,幸得以前餐廳老闆挺身而出,個人擔保我們向銀行貸款,才湊夠數。有點匪夷所思,到現在我還在感恩,他為甚麼能相信一班拿着學生簽證,隨時可以一走了之的年青人,有能力賺錢還債?

便是如此,我們糊裏糊塗開了第一間餐廳,然後糊裏糊塗賺了一點小錢。以為很有計劃,現在回想,捏一把汗;更遑論有甚麼特別宏願理想。況且,除了做餐廳,亦找不到一項我們有一些認識,而所有同學可以參與的生意。興趣是有的,這是後來的事。我見拉了一班人下水,不容有失,那時候才決意戒掉偏食習慣,開始認真思考甚麼叫味道。一直思考至今,慢慢培養,成為生活的一部份。各位記者朋友,這是我的入行故事,「一個偏食貪玩裙腳仔撲水開餐廳」,既不性感,亦不感性,當中主角,查實是年青人腦內過盛的多巴胺及賀爾蒙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