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叫「Abcde」的女孩 - 馮睎乾

名字叫「Abcde」的女孩 - 馮睎乾

不知是誰發明「天下無不是之父母」這句話,審其口吻,九成九是罪大惡極的暴君家長。事實上,有些父母在嬰兒剛出世時,已犯下彌天大錯──起一個將會令子女崩潰的名字。最近看到兩則笑中有淚的趣聞,一外國,一本地,都值得父母引以為戒。

美國有位叫「Abcde」的五歲女孩,上星期在加州與媽媽搭飛機,地勤人員接過Abcde的登機證,忍不住笑,更偷偷拍下登機證的照片,上傳社交網站;事後被母親發現,憤而投訴,航空公司道歉。據美國社會保障管理局的資料,近數十年美國共有373人叫Abcde,全是女性。這名字的缺點,除了看起來太搞笑,怎樣發音也成疑問。略通英語拼音規則的人都知道,以「e」字結尾的單音節字,e通常不發音,前面的a、e、i、o、u則按照字母讀法來發音。若是這樣,「Abcde」是否該彆扭地讀成「AY-bkd」(AY即字母A的讀音)?以上規則,當然也有例外(如青春痘「acne」的e要發音),尤其是名字讀法。據說「Abcde」應該讀成「AB-si-dee」,但這發音實在很難從其拼寫中猜到。外國有網民說,既然讀「AB-si-dee」,為什麼不索性把名字寫作「Absidy」呢?父母用這種名字,無非標奇立異,我覺得與其說「Abcde」,倒不如叫「Abracadabra」更有氣勢──這是西洋魔法著名咒語,也雲集了a、b、c、d四大字母。

相比起本地苦主,Abcde這位小妹妹已算幸福了。最近有位香港中學生在網上訴苦,自言十分羨慕同學的名字易寫易讀,而他的父母卻因為迷信,遵照算命師的意見,將他命名為「靐龘」。這位心理陰影大得無從估計的少年,早猜到網民叫不出他的名字,於是很體貼地詳細解釋:「靐龘」的讀音是「憑踏」,不是「雷龍」。我自問不懂這兩個字,也從未見過,只好老老實實查字典,這才知道「靐」是「雷聲」(見《廣韻》),「龘」則指龍飛貌(見《龍龕手鑑》)。但《廣韻》說「靐」讀皮證切,我懷疑現代粵音該讀「拼」而不是「憑」。起一個名字,沒有人懂得發音,連查字典也弄不清,隨時錯讀一輩子,你話幾大鑊?算命的基礎不是慧根,是常識,憑常識也知「靐龘」這名字弊多於利吧。

在法、德、意等歐洲國家,法例明文禁止父母為子女取一些可笑、有壞影響的名字。美國則各州法例不同。在中國,取名準則自然以國家為重,首先是嚴禁「損害國家或民族尊嚴的」名字,近年則嚴格規限穆斯林,太富「宗教狂熱」特色的名字皆在被禁之列。外語、符號、阿拉伯數字也不能用,其他則似乎沒什麼限制。所以也有人取一些媲美「靐龘」的名字,如北京有位女子姓馬,名字是三個「馬」並列而成的一個字(我打不出來),即古文「騁」字,由於電腦輸入系統沒這個字,往往被打成「马CHENG」或「马马马马」。也有王氏夫婦想把剛出生的孩子稱為「王@」,理由是「@」在普通話發音接近「愛他」,代表父母對兒子的愛,但因為國家規定名字必須用規範漢字,不准用符號,那孩子才幸運地避過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