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周記】那年的南風

【野人周記】那年的南風

【野人周記】
雲霧如流水般滑過山谷,放映室大銀幕上的影像,觀感壯闊,不是一般電視螢光幕可比擬。那是港台紀錄片華人作家系列《走往森林的路》的試映會,行山多年,從未從這個角度看馬鞍山,真的要感謝掌鏡的關本良。當南風起吹,潮濕多霧,是香港每年三四月間經常出現的的天氣,香港人所謂的「回南天」,台語的「透南風」,也是馬鞍山上杜鵑花開的時候。

2012年三月底的一個工作天,天文台預報天氣良好,窗外卻見遠方山上覆蓋濃濃的霧。手機響起,傳來劉克襄老師的聲音:「牛押山有地名標示嗎?是否只豎立一張警告牌,左邊不遠的山頂反而較高?」南風一吹,花開漫山,馬鞍山上野生杜鵑盛放,是香港的生態奇觀之一。

那年春天,氣溫極反常地徘徊於攝氏9度與27度之間,馬鞍山上的杜鵑花卻開得異常燦爛,當時我把消息轉告正在嶺南大學任駐校作家的劉老師,三天之後,中文系的同學便隨老師登山賞花,可惜天不造美,忽然起霧,沒法從周遭景物確認方向。馬鞍山的杜鵑花,學生們都聽過,可是曾親眼目睹的恐怕不多,杜鵑開花跟教學內容關係不大,卻是一個好機會,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加深對家山的認識和熱愛。通過電話後,往稜線的路向確定了,雲霧亦漸散開,讓同學們一睹滿山繁華綻放的壯觀。這件事情,詳細記錄在老師於4月1日《明報》副刊撰寫的<走過上帝的花園>一文中,六年之後,也成為港台華人作家系列中關於劉克襄老師這一集的主線之一。

一曲《南風》 呼應寶島的美麗與哀愁

「希望能透過我這樣一個旅行者,對自己的土地有更成熟的看法,更熱愛自己的土地。」2012年在課堂中對嶺南學生說的話,老師一直在實踐。之後的事情,你我都知道,《四分之三的香港》一書風行兩岸,讓香港的優質城市自然環境,廣為華文讀者熟悉。「南風緊講歹勢,我真歹勢(台語,意指不好意思、抱歉)……」影片中段,林生祥悲苦的歌聲響起,震撼程度,不亞於馬鞍山雲海。不熟悉台灣的朋友,也許沒此感覺,這是台灣生祥樂隊《圍庄》專輯中的其中一曲〈南風〉,一首關於生態滅絕的哀歌。

上世紀九十年代,台灣在南部增設第五和第六輕油裂解廠,石化工業衍生的廢氣與酸雨不斷,魚穫變質、土地不結果,村民患癌率創新高。曾兩度聽過林生祥現場演繹的《南風》,年前單車環台時,也曾到過飽受「六輕」殘害的台西村,故對此曲表達的悲苦,感覺尤深。習慣見到劉克襄老師經常笑咪咪的樣子,卻留意到他鮮提年少的事。老師在台灣從事自然觀察多年,七十年代已開始以鳥類生態為題材,被稱為「鳥人」,因而開拓了台灣自然寫作的風氣,起初卻是為了逃避投入台灣當年仍在戒嚴時期的社會;知道老師很早已對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情有獨鍾,原來源自八十年代曾經努力爭取成立的關渡自然保護區。當年的爭取以失敗告終,更影響到鳥類棲息環境,歉疚的心情,配合《南風》的悲鳴,讓年少時代的劉克襄老師,呈現得更立體。

《南風》的悲苦教人動容,但正如林生祥曾說:「世界不會因為一個搖滾樂團而改變甚麼,但至少能為群眾帶來正能量,能作一個催化劑的角色。」文字亦一樣。挫敗往事,不堪回首,人之常情,但正正這個曾經充滿挫敗感的鳥人,啟發了不少致力保護自然的後輩,當中表表者,是台灣生態紀錄片《看見台灣》的導演齊柏林。齊導用高空視角鳥瞰台灣,引領大家看見寶島的美麗與哀愁,被感動的,不止於台灣人。行山多年,也多次登上馬鞍山,總是沒有機會看到大銀幕上航拍鏡頭中的壯觀雲海,是因為運氣,也是因為高度。香港佔土地面積四分之三的城市自然環境,冠絕全球,很多香港人身在福中不知福,而整天只想着如何開發郊野公園。劉克襄老師的香港書寫,與其說是提供了另一角度看香港,其實是以書寫為我們提升高度。

註:香港電台「華人作家III」《走往森林的路》── 劉克襄,12月9日晚上9時,RTHK 31及網站同步首播。

狂風中的馬鞍山。
RTHK提供劇照

林生祥在去年中大台灣月「圍庄」演唱會上演唱《南風》。

撰文: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