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大館聽「領賢慈善基金」贊助的著名鋼琴家Clive Britton的演奏會,場外放着普契尼和李斯特的曲譜手稿,古董了,許多人見了,都忍不住拍照留念。
手稿有特殊魅力,見字如見人,古人也好,名家也罷,見了他們的手稿,都會因此而想像他們性格和樣貌。普契尼和李斯特寫的五綫譜都十分潦草,在上海學音樂的小朋友說,我抄的琴譜比他們漂亮多了。我說是呀,可惜你不是普契尼,也不是李斯特。
自從名人手稿進入了拍賣市場之後,越來越受歡迎,價錢越來越高,這也就令人對名人手稿敏感起來,覺得都可以換錢。在中國,專門有一批人做這買賣,據說錢鍾書夫人楊絳在生之時,便有人出錢買通她家傭人,她家垃圾不亂扔,一袋袋裝好了放在門外,有專人收回去了拆裝細檢,只望撿到些楊絳手書的隻言片語,便可拿去拍賣賺錢了。
有一次朋友傳來一張內地拍賣紀錄,一對金庸「手書」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拍了八十萬人民幣。
我看了那副對聯覺得眼熟,便去問「明河社」吳經理,她看了照片說查先生從未寫過大字對聯,這一副是當年台灣「遠流出版社」老闆王榮文將查先生的小字放大,製成的印刷裝飾品,如今「明河社」門口掛了一副,「金庸館」裏也掛了一副。這話說了兩個月之後,王榮文兄來香港,說起這事大笑一場。我問他還有存貨否?他說有,回台灣之後就寄了一副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