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民主派要有破釜沉舟的決斷 - 李平

蘋論:民主派要有破釜沉舟的決斷 - 李平

立法會議員朱凱廸被DQ鄉郊代表選舉資格,特區政府的藉口之荒謬、政治審查之嚴厲、思想審查之無恥,都是顯而易見的,立法會民主派議員聯署聲明譴責政府是應有之義,但所謂要守住三條戰線,包括輿論不停解說、防範中共港共DQ朱凱廸議員資格、打好民心戰,都看不到對特區政府能有甚麼壓力。民主派如果沒有破釜沉舟的決斷,因政治潔癖或慣於空談,而不去借用各種外力,就只能奢談捍衞香港的言論自由、捍衞港人的選舉權被選舉權。

民主派先能自保再談保港

從民主派議員被DQ,到民主派候選人參選被DQ,再到民主派在立法會議席補選接連失利,香港社會瀰漫對民主派的失望、對民主前途的絕望,毋須贅述。如果民主派議員不能展示不同過往的決斷和行動,就不能打破這個市民越失望越冷淡,中共港共越肆意妄為,民主派處境越差劣的惡性循環。如果民主派領袖在捍衞言論自由時還次次要戴上「我反對港獨」的頭盔,就一如政論家練乙錚所說的「比粗口還難聽」。如果民主派議員連自保的能力也沒有,還怎麼令市民相信他們有能力保護香港的言論自由、結社自由、集會自由?到頭來只會失去一個又一個議席,失去一個又一個參選機會,明年的區議會選舉只會有更多的異見者被DQ。

要打破政治僵局,需要一個新的魅力領袖,或者需要一個新的契機。2017年的特首選舉,曾俊華曾帶給香港一線希望,但還是難逃中共的扼殺,也證明靠香港內部的力量,已難以改變中共操控下的香港政局。在中共港共圍剿之下,香港很難誕生新的政治領袖,惟有寄望於新環境的出現,而中美貿易戰以至戰略衝突,就是一個契機。

中美衝突越劇烈,香港的價值就越能凸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就越有機會得到尊重。美國國會「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早前建議重新審視香港的獨立關稅區地位,立即引發中國外交部、林鄭月娥反彈,就是一個明證。如果因政治潔癖而不敢承認這個事實,不能善用這個機會,借美國向中國施壓,讓《美國-香港關係法》等同於被中共視為歷史文件的《中英聯合聲明》而失去支持、保護香港的效力,過莫大焉。

寄望年輕從政者挺身而出

香港一旦被取消獨立關稅區地位,固然不利香港經濟發展,但香港的自由、法治日益受到侵蝕,就不會影響經濟發展嗎?即將赴美國訪問的議員中,有人宣稱要游說美國不要改變對港政策、不要改變香港的獨立關稅區地位。這個立場應是特區政府和工商界樂見的,但是否能得到多數市民認同,特別是支持民主派的市民的認同,不無疑問。

香港的自由、法治是獨立關稅區的重要基礎,如果告訴美國社會,港人正失去民主和自由,還能厚顏向美國游說嗎?如果向美國提出這個要求,何異於說香港的一國兩制還在運作,自由、法治沒有受到破壞,這是事實嗎?由此可見,這種游說是政治潔癖的一種表現,雖有改善立法、行政關係之意,但既無助於改善香港的民主困局,更無助於民主派打民心戰。

因此,民主派如果有破釜沉舟的決斷,就應該讓訪美的議員放棄所謂的獨立關稅區游說,而是坦承香港民主、自由、法治受到破壞的真相,把重點放在爭取美國國會、政府、輿論支持港人維護核心價值,否則,最終失去的不只是虛有其表的獨立關稅區地位,還有支持民主派的民心。至於能否抓住這個契機,既寄望於現有民主派議員能抗住中共港共壓力,更寄望於年輕一代從政者挺身而出。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