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之道】破格畫室唔係求其畫 演藝畢業導師:作品唔靚唔緊要 

【教養之道】破格畫室唔係求其畫 演藝畢業導師:作品唔靚唔緊要 

【教養之道】
兒童畫班,比比皆是。有些幼童上畫班後的作品,結構完整、顏色層次分明,讓父母驚為天人,以為子女都是藝術資優。然而有些畫班,學畫其實是臨摹,導師給一幅圖讓小朋友搬畫過紙,再從旁協助。不求激發創意,但求討付款人(父母)歡心。

在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內,有一間小畫室。在這畫室裏,找不到工整細膩的童畫,導師甚至不會幫幼童為「美醜」下定義。畫室主理人、演藝學院畢業的古穎嫺(Koobe)這樣解釋:「我們相信藝術容許多角度的展現,鼓勵小朋友由不同角度去理解一幅畫,而不是將整個創作過程簡化為靚、唔靚。」

Koobe和幾位舊同學帶着演藝傳授給她們的藝術氛圍,去經營這間小畫室,學生多數是年僅2.5歲至6歲的幼童。她們教畫,更同時教小朋友自主。她們主打主題教學,採訪當日,主題是秋天,教畫松鼠。Koobe和另一位導師林翠群(Winnie)先和小朋友閱讀一本關於松鼠的繪本,讓他們知多一點關於松鼠的知識,然後做勞作來展現松鼠美麗的尾巴。接下來,導師拿出兩塊粗糙的樹皮,請小朋友仔細觸摸、做拓印。Winnie問孩子們:「在街上見到樹木,有冇試過摸摸佢?」全部小朋友搖頭,她笑說:「下次不妨摸摸樹幹,或者輕輕攬吓佢。」

畫作「打風一樣」 開放的心最重要

Winnie說,當小朋友對所畫的對象有了基本認識(視覺和觸覺,有時加上嗅覺)後,他們可以完全自主、按自己的意願畫松鼠,「我們絕對尊重,就算有小朋友的畫像打風一樣,我們都不會批評,亦不會執手代筆。」

一個畫班包含視、觸、碰元素,自然好玩有趣。難怪在一小時十五分鐘裏,小朋友都很用心、專注。又由於導師給予的創作空間很大,他們在用色、造型方面的自主性強,有時亦見大膽。

「在藝術世界,並無單一的靚、唔靚定義。冇人講過花一定要紅色、葉子也不是只有一種形狀;太陽更加不必是圓形、然後有幾條光線放射出來的造型。」Koobe說,她們從不要求小朋友先用黑筆起草再填色,「那些世界知名的畫家,有幾多人會在作畫前先用黑筆勾草稿再填色?」

「對來學畫的小朋友,我們不會討論他們的作品靚唔靚。」Koobe說,保持開放的心,對創作很重要。可是,有時導師提倡破格,才發現小朋友的審美觀卻很單一。

傳統畫室抄抄抄 女兒「冇心機畫」

「例如我們試畫一些很特別的樹葉,小朋友會話:你畫錯喇,樹葉係綠色㗎。好奇怪,他們覺得樹葉只有一種形狀叫『樹葉形狀』,又只有一種顏色。我們那個顏色盤,有很多不同調子的綠色,但有些小朋友覺得即使是綠色,這世上也只得一種『樹葉綠色』。」Koobe慨嘆,現今的孩子對身邊事物的認知,一早已被灌輸了很多框框。

盧先生的4歲女兒同同,跟Koobe學畫畫已有一段時間。盧先生說,同同3歲時,原本是在另一間中心學畫畫,「那間畫室教畫其實是教臨摹,同同上堂時是模仿導師派下來的圖畫去畫。因為是模仿,所以當時同同的作品好靚,靚過她在這間畫室畫的作品。當時她還只是3歲。」

既然是這樣,那為甚麼要幫女兒轉來這間讓她畫得不及以前的畫室?盧先生說:「因為同同說,在以前那間畫室畫畫好悶,抄抄抄,令她冇心機畫。在這裏她覺得好好玩,所以是她自己選擇要在這裏學畫。」盧先生也覺得,繪畫技巧可以慢慢鍛煉,但喜歡創作的心則需要從小培養,「畫畫是很個人的事,未必需要抄畫。而且這裏不是完全放任不管,都有教技巧,又有很多額外知識,例如教畫郵差,會先講關於郵差的故事;教畫電車,又會講電車的故事。」

別看兩位導師年紀輕輕,Koobe教畫已有11年經驗,目前正學習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一種人性化教育方法);至於Winnie則教畫8年多,她同時是鄉師自然學校的老師。兩人一起在演藝學院主修舞台及服裝設計,她們的「小星火創作室」已成立六年。兩年前進駐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租約屆滿後就會搬到沙田繼續以另類畫班形式經營。Winnie說:「來找我們的,都是認同這套價值觀,我們沒打算廣作宣傳。如果不認同我們的看法,因宣傳而來上堂,可能會感到困擾。」

這幅電車,小朋友沒有用七彩顏色,大膽地用不同的綠色調子,童趣盎然。

小星火創作室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的租約完結,將搬去沙田繼續營業。

每個小朋友都有獨立面孔,也都有獨立的創作風格。受訪者提供

每幅作品都有個性,不加入成人眼中的審美評價,只要小朋友畀心機,就會貼堂。

小朋友,來上一堂畫松鼠的課!

1.先來個熱身,閱讀一本有關松鼠的繪本。

2.來摸摸栗子,那是松鼠的食物。

3.用膠管弄一條美麗的松鼠尾巴。

4.一起觸摸樹皮,感受一下松鼠的家。

5.試試新玩意,做樹皮拓印,顏色隨意,很美喔!

6.好,可以畫松鼠了!

資料來源:小星火創作室

採訪:譚暉
攝影:劉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