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台灣SBL初體驗 - 喬靖夫

MONDAY:台灣SBL初體驗 - 喬靖夫

近幾年去過台灣打籃球看籃球許多次,但一直都沒機會去觀賞SBL超級籃球聯賽(圖)。剛過去的周末我又到了台北,出席當地運動媒體友好的婚宴;一同喝喜酒的隊友伍家謙,次日正好有空檔多留一天,提議不如去看SBL,我當然舉腳贊成。

台灣的高中HBL籃球決賽,可謂一票難求,台北小巨蛋過萬座無虛席;就是八強賽只要有熱門強隊,也往往把台北體育館坐爆。不過早已有當地記者朋友向我解釋,因為種種原因(包括地域支持因素和行銷能量),高中籃球的強勁人氣,目前仍無法過渡到大學籃球以至半職業聯賽SBL。我們這天看的常規比賽,在地點稍遠的天母體育館舉行,對進場意欲也有影響,觀客數和氣氛確實不算理想。但其實球賽本身的質素相當不俗,尤其後面第二場金門酒廠對衞冕的璞園,水準和觀賞性都頗佳,而且並非完全靠洋將(外援)發威,金酒的于煥亞就轟入個人新高25分打敗了璞園。以300元台幣(約76港元)看到兩場這樣的籃球賽,而且現場製作不馬虎,有DJ打碟營造氣氛及播報現場資訊,我認為絕對是超值。這種場邊支持度跟場內精采度的反差,令我感覺有些可惜。

很多地區尤其亞洲的職業和半職業聯賽都有特殊的外援制度,包括數目和身高限制,以平衡球賽水準、觀賞性及本土球員發展機會。SBL今季剛剛有新制「雙洋將」,頗是有趣,它容許每隊輸入兩個非華裔球員,而兩人合計身高不得超過405公分(厘米),因此通常會買進身材一大一小的組合。當中又有個特別規例,就是到球賽第四節只能出一名洋將。我最初看時不諳此規則,一直奇怪為甚麼有個黑人中鋒到最後關頭還不上場,後來才恍然大悟。
文:喬靖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