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派今年兩次在九西補選中敗北,一陣愁雲慘霧令人對選舉、議會及民主派都好像失去了希望。
最近知道有人指我的「罪名」是散播希望,那我就不妨再「犯罪」一次。今次補選其實提供了重要數據給民主派,只要民主派能做好檢討及作出調整,在2019年區議會選舉及2020年立法會選舉挽回敗局,並非沒可能。
首先要明白的就是反專制的選民其實包括了不同類別。反專制選民就是指在選舉時,他們若去投票,必會投給反專制候選人,但他們未必一定會投票,也不一定投票給民主派候選人。反專制選民起碼包括以下幾類:
民主派的堅實選民:他們在所有選舉都必定會出來投票,他們不太介意候選人是哪一個,只要那名候選人明確是民主派支持的。以剛結束的九西補選看,李卓人所得的九萬多票,相信絕大部份都是這一類選民。若以九西在2016年立法會選舉反專制各名單的總得票為基數,這類選民佔反專制選民總數約57.5%;若以所有選票數目為基數,佔約33.5%。
民主派的關係選民:他們在所有選舉,大都也會出來投票,但會投票給他們屬意的那名民主派候選人,而未必會按民主派整體推薦的人選去投票,因他們過去曾與那名候選人建立起個人的關係。從剛結束的九西補選看,馮檢基所得的萬多票很大可能屬這一類。他們佔反專制選民總數約7.5%,佔所有選票約4.5%。
若沒有多於一名民主派在同一選區出選,那麼這兩類選民都會投票支持民主派候選人,這從在今年三月的九西補選,姚松炎得票與李卓人和馮檢基的得票相加起來差不多可看到。這兩類民主派選民,加起來佔反專制選民總數約65%,佔所有選票約38%。
本土意識選民:基於不同原因,這類選民不認同民主派的思維或做法,且意識是挺強烈的,故怎也不會投票給民主派候選人。若選舉中沒有他們認為也是擁抱本土意識的候選人,他們寧願不投票。在九西,他們佔反對專制選民總數中最多約25%,佔所有選票最多約14.5%。
潮流選民:這類選民未必太留意時事,但若社會出現一股投票氣氛,如出現比較激烈的爭拗,他們可能會順應政治潮流出來投票。因他們是反專制的,故若投票就一定會投票給反專制的候選人,但不一定是民主派候選人,也可以是本土意識的候選人。這類選民佔反專制選民總數10%或更多一些,佔所有選票約5.5%或更多一些。
按現有數據,不容易分辨本土意識選民和潮流選民。二者加起來,佔反專制選民總數約35%,佔所有選票約20%。
選區之間存在差別
上述四類反專制選民加起來,佔九西所有選票約58%。知己也要知彼,參考現有數據,建制派的鐵票佔所有選票約38.5%,餘下的3.5%就是中間選民。民主派在九西補選中僅以些微選票敗北,主要是因為第三類及第四類選民沒有出來投票,也爭取不到中間選民支持。
其餘四個立法會選區,反專制選民中的四個類別之間的比例或會不同,反專制、建制派鐵票及中間選民之間的比例也會不同。至於區議會各個細小的選區,各類選民之間比例的差別,因選民人數基數比較少,可能更大。還有一類選民就是潛在選民,他們還未登記為選民,各派系都會努力爭取那些認同自己的市民登記為選民,並希望他們在選舉中積極投票支持自己陣營的候選人。
但無論如何,民主派若要在2019年的區議會選舉及2020年的立法會選舉中反敗為勝,就要先搞清楚各類選民在各區的大致分佈情況。針對不同類別的選民,策略、訊息都要不同,必須度身訂做,對應他們的想法,才有望把所有反專制的票集中起來,也只有這樣才能成功對抗建制派那日益完善的選舉機器。
戴耀廷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