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習會」實在只能以雷聲大雨點小形容。會前雙方姿態擺盡,會上握手言歡還共進晚餐,會議結果卻只是把明年元旦開始提高的關稅推遲90天,雙方所有重要分歧如開放市場、保護知識產權都沒有進展。若中美官員90天限期內未能達成協議,美方將立時加徵關稅,還有可能把其他2,000多億中國出口貨列入關稅清單。可以說,今次峯會帶來的不過是「停火」,距離和解及達成協議遙遙無期,還得提防特朗普反臉不認人,在貿易戰再出新招,金融市場可不要有甚麼「非理性亢奮」。
習近平對改革口惠而實不至
其實,峯會前大部份分析都看淡,認定中美難以達成協議或大幅改善中美關係,而美國總統特朗普則會繼續跟中國過不去,為難不可一世的習大大。應該看到,特朗普對華強硬原因甚多,他個人想仿效前總統列根向最強對手施壓以成就歷史功名是其一;為了履行選舉承諾,重建美國製造業基礎而向中國開刀是其二;身邊幕僚及官員以鷹派為主是其三。但更重要的是習近平上台後一再「觸碰」美國國家戰略紅線,把中國放在美國的對立面,換來的自然是從貿易到地緣政治上的圍堵。
極具份量的外交刊物《Foreign Affairs》在「特習會」前夕刊登了一篇重要文章〈There is no Grand Bargain with China〉, 詳細解釋中國政府特別是習大大如何「攞來衰」自取其辱。
文章作者Ely Ratner是亞太、中國問題專家,也是美國國家安全政策的insider ,曾擔任前副總統拜登的副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對習近平上台以來中美關係有深入的了解,也知道美國朝野對北京的態度如何逐步惡化。
Ely Ratner指出,奧巴馬政府自習上台以來雖然有對中國實施某程度的圍堵,例如大力打造TPP之類的區域經貿同盟,聯手遏制中國在亞太區的影響力,但奧巴馬及當時的美國國安官員仍寄望習近平是個真正的改革者,落實開放市場,擁抱國際規範及普世價值,成為可以「共事」(work with)的政治夥伴。此所以當時美國官方對G2的說法沒有太在意,並一直鼓勵中國在國際事務上扮演建設性角色。
可惜,習大大一朝大權在握便對改革來個口惠而實不至,非但沒有開放市場讓外資公平競爭,反而不斷加強政府對各個重要經濟領域的控制,並以行政、經濟手段逼在華外國企業施壓,迫使它們按中國的遊戲規則辦事,包括轉移技術,實施政治及思想審查,按中國政府的要求「懲罰」不聽話的人、團體、企業。此外,中國政府曾對美方承諾減少針對美國的商業間諜行為,可實際上卻變本加厲,透過網上、外派人員及收買美企科技人員不斷竊取美國高科技。
美企盼以「懲罰」改善市場
經濟及高科技以外,中國政府在地區安全、地緣政治上同樣背信棄諾。據Ely Ratner的說法,習近平2015年訪美時在白宮玫瑰園記者會上親口說中國無意把南海軍事化(no intention to militarize),事實卻剛剛相反。中國政府在2015年前後開始在南海島礁進行大規模填海,建造導彈以及海軍基地,規模直逼夏威夷珍珠港。中國還振振有辭的強調自己有權在區內建立軍事基地,並不斷威嚇南海各國接受中國主導的事實。
另一方面,北京又以手上的外交、經濟實力懲處不聽話的國家包括多個美國重要盟友。如南韓就因為引入薩德系統被北京施以經濟制裁,包括停止內地遊客到南韓旅遊,對在華南韓企業施以各種處分及額外限制等,以促使南韓放棄薩德系統。
習大大說一套做一套固然失去美國政界信任,他肆意向鄰國及國際社會展示「肌肉」更讓美方覺得這個人不可靠,絕不是可以「共事」的夥伴。到2016年美國大選時,不管是民主黨的希拉莉或共和黨的特朗普都深信要改變對華政策,不再懷柔或爭取合作,而是要從各方面反制中國的影響力,以壓力促使中國作出真正的改變。
政界以外,一直憧憬在龐大中國市場大展拳腳的美國企業在受盡烏氣後也改為支持美國政府企硬,希望透過「懲罰」中國政府的不當行為改善市場環境,增加發展的空間。
根據這位前國安官員分析,當前中美關係針鋒相對不是一時一人一政府的事,而是形同paradigm shift的重大轉變,是美國為了長遠國家利益而作出的重要戰略選擇。今次特習會未能達成某種貿易協議是意料中事,未來雙方在其他領域特別是高科技、南海問題上的角力更會有增冇減。G2對美國而言已不是一個選項,而是要全力防止的事。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