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五日,上海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習近平致詞,以風雨暗喻美國發動的貿易戰:「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大海有風平浪靜之時,也有風狂雨驟之時。沒有風狂雨驟,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經歷了無數次狂風驟雨,大海依舊在那兒!」這篇講辭不知是誰代筆,惡不可讀。
請先說文筆。「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十七字,「一片」、「一個」四字可以刪去。「大海有風平浪靜之時,也有風狂雨驟之時」十七字,也可省去三字,改為「大海時而風平浪靜,時而風起潮湧」。留意「風起潮湧」是寫海,也和「風平浪靜」相對;「狂風驟雨」則與海無干,而且前後連用四次,未免單調。講辭洋洋四千七百餘言,那樣可以刪削的贅詞不可勝數。
文筆以外,大海、池塘的比喻也不倫不類。首先,風雨怎麼「不能掀翻大海」?習近平一定沒見過狂風起處,暴雨來時,大海掀起翻起的如山波濤。也許,他以為「掀翻」是「傾覆」的意思,果然如此,則風怎麼「可以掀翻小池塘」?習近平一定不知道,狂風暴雨之後,池塘只會更見水盛,不會如杯水打翻,涓滴難收。
其次,「沒有風狂雨驟,那就不是大海」,這樣的豪言壯語,不值一笑,最少應改為「沒有風浪拍天,就不是大海」。天下萬物,如池塘,如低谷,如螻蟻,孰不「有風狂雨驟」的經歷?習近平要不要說,「沒有風狂雨驟,就不是池塘,不是低谷,不是螻蟻」?
《隋唐嘉話》卷中載:李唐代隋,隋室後人封為酅公。有一次,唐太宗欲以櫻桃相贈,附書一紙,稱「奉」則嫌尊之太過,稱「賜」則恐卑之太甚,於是請教秘書虞世南。虞世南說:「昔梁帝遺(以物饋贈)齊巴陵王,稱『餉』。」太宗就餉酅公以櫻桃。舊中國君主十九能文,而且不恥下問,手下更多博學之士,所以詔令文告,不會惹人笑話。
新中國統治者則無一能文,手下也十九胸無點墨。可憐他們的文書還要國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