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虛谷吟嘯,蕩起陣陣迴響,聽到的盡是一己聲音。社交網站卻儼如無形深谷,喧囂鼎沸的資訊,實皆自心之反映。
盲目把生活依託於社交網站,令資訊科技愈發達的同時,我們的眼界思維也愈貧乏。互聯網資訊浩如煙海,理應可拓闊人類的識見和視野。但互聯網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被廣泛應用,三十年來為人類提供的,主要為生活上的方便和商機;文化的深度和寬度,卻並未有任何革新。
社交網站的盛行,更把意識形態牢牢僵化。臉書(Facebook)的演算法,猶如緊箍咒,令瀏覽的每分鐘都逐漸收窄我們的世界觀。用家不但挑選符合自己口味的資訊來讀,不旋踵臉書上也只會出現同一意識形態的信息。如是人生景觀即便天天無限loop,轉眼便與臉書一起慶祝每日輪迴十周年。
作為商業平台,臉書靠各種演算程式延長用戶在線時間,原也無可厚非。對於只煲《延禧攻略》、《深宮計》的大媽,難道不斷向她們提供「英國若不通過脫歐協議會否引發金融危機」的各方討論不成?與其把矛頭指向朱克伯格,不如反思現實:實情是我們與社交網站合謀把自己禁錮於無形空谷之內,令我們只聽到自己聲音的迴響、讀到預設的結論;煽情的口號式議題,則激化為熱血捍衛的使命。自我處於猶如井底的空間時,顯得異常巨大,即使不刻意膨脹,也因收窄了的世界變得盲目自大。
社會心理學家Jonathan Haidt分析臉書現象,提到我們往往希望多花時間與同聲同氣的人一起、避免與意見相忤的人接觸,而臉書正正是催化了這種傾向。在此狹隘觀待世態的基礎上,貼文留言抽水的,都是一句起兩句止地賣弄貧嘴,說話並無上下文理可循。如此將思路限死於句子,疏於對撰寫整篇文章講求結構、組織的訓練,也是衍成文化低落的構件之一。
如果覺得還不夠「墮落」,不妨試試更為封閉、更多虛假信息、更易自我膨脹的微信。見過整天不離微信者,似乎以為讀過當中傳閱的資訊就已讀過新聞、讀過一些書籍簡介就已閱畢該書,一副「得微信,知天下」的樣子。微信上流通的信息都有Big Brother金睛火眼監控,立場偏頗、煽動民粹,已是通識。近日南加州大學研究員發表的研究,謂微信於美國總統選舉期間,成為拉攏華裔移民投票特朗普的利器,幫了「狂人」一大把,今天聲討特朗普與中國打經濟戰的微信群組,情何以堪?
於微信撰寫或轉發文章賺錢,往往語不驚人誓不休。雖然我堅持不開微信帳號,但譁眾取寵的微信奇文,還是不時通過不同渠道傳來。近年似乎少了「震驚十三億人民」的貼文,但具娛樂性的文字還有不少。見過一則令我笑了半天的,是標榜為愛恩斯坦演奏莫扎特奏鳴曲的「珍貴歷史錄音」,其中一位傳閱的更是小提琴教師,特別指出愛恩斯坦第二任妻子,就是因為愛恩斯坦拉奏的莫扎特而愛上他。但錄音的出處,原來只是幾年前於美國的一個愚人節惡作劇,演奏的是小提琴家Carls Flesch。稍有分析能力、略對古典音樂有認識的,其實都不會信以為真,但錄音卻感動了不少既不懂物理也不懂音樂的微信用戶,以膜拜愛恩斯坦不世之材的心態,紛紛「瘋傳」。
正是這種傳閱量,衍為另一種自我膨脹的因素,令微信用戶可以因某個數字的點擊率或傳閱次數來自high一番,以此衡量文章質素和自我價值。當中的虛妄,就與近日受到網民熱議的一段魔術表演,如出一轍。魔術師Justin Willman的電視節目《Magic for Humans》,其中一集,隨機從craigslist找來一班人,合作捉弄一位路過者,令他以為自己能隱身不被他人所見。雖是非常簡單的魔術,但效果卻令人捧腹,更甚於五福星整蠱吳耀漢的經典場面。Willman的魔術,令被愚弄的以為具備隱身之能,本來絕無可能的事情,也被群眾力量哄騙得沾沾自喜。網路世界中自我意識的建立,其實並無兩樣。
擴闊社交網站造成的狹隘視野、對治上網成癮的焦慮,不妨到二手書店逛逛,將每天兩三小時盯在手機的時間,改花在書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