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限制人類基因工程的法律應會通過,但一些人將抵受不住改進人類特徵,諸如記憶力、對疾病的抵抗力以至壽命的誘惑。」
—霍金(Stephen Hawking)
沒「升級」人類或被滅絕
內地科學家賀建奎宣稱「製造」出全球首對基因編輯的雙胞女嬰,震驚全球。中外科學界普遍予以譴責,指出若其所言屬實,則無論在醫學、道德和倫理方面都是不負責任,站不住腳。內地的相關部門也紛紛高調批評,厲斥他違反法規,「突破學術界倫理底線」,揚言將嚴正查處。
自六年前發現簡稱CRISPR的技術以來,基因編輯變得容易、便宜。正因技術突飛猛進,三年前首屆人類基因編輯高峯會達成共識,容許研究人員在一定規限下編輯胚胎基因,但同時在未解決所有安全和道德的問題前,不得將胚胎懷孕成人,以免造成不可挽回、不堪設想的後果。
這些問題包括基因改動將可能傳至胚胎長成人後的下一代,影響深遠;而像今次的個案,編輯基因以產生抗愛滋病毒效果的同時,卻可能導致實驗對象較易死於流感等其他感染。換言之,賀建奎的研究是公然無視科學界的共識和自律,還特意選擇在第二屆高𥧌會前夕宣佈「成果」。
在醫學、道德和倫理問題都不清不楚的情況下,賀建奎的研究受到口誅筆伐、嚴厲譴責。但我們必須思考,若有天(可能是不久的將來),科學家已完全掌握技術,那究竟在怎樣的情況下,可透過編輯基因來治療疾病,或減輕患者的痛苦?甚或有一天,可否用來「改善」人類?
除了醫學和道德的考慮,基因科技給人類帶來的社會影響也是難以估計的。霍金生前給人類的最後警告,就是一旦「超級人類」(superhumans)崛起,沒有「基因升級」的人類將難以競爭,甚至被滅絕。以往窮人尚可透過教育機會、福利資助等,爭取向上流動的機會,縮窄貧富差距。但試想像,將來富人可購買基編技術,令下一代更聰明、漂亮、強壯、健康、長壽,窮人將根本無法競爭。
今年初,英國一家生命倫理學智庫對基因編輯提出兩項原則,一是有關改變不應令社會敗壞、分化或歧視增加;二是有關改變不應傷害未來人類的福祉。
社會必須討論如何規範
賀建奎的去向、雙胞胎的情況,以至其研究最終如何善後,仍是未知之數。但如霍金在遺作預言,未來一定還會有人在世界某處進行同類實驗。政府、監管機構、科學界以至公民社會必須深入討論如何適當規範,因為隨着基因改造和編輯的技術越來越成熟,人類社會必須面對隨之而起的醫學、道德、社會和政治問題。
林檎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