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通車已一個月,未見其利,先見其弊。遊客「攻陷」東涌的消息在每個周末近乎滾動式報道。政府各部門、議員亡羊補牢,紛紛獻計以解燃眉之急。然而,這些問題又豈止是由港珠澳大橋通車所造成?歸根究柢,這是當局長久以來忽略旅遊業健康發展所致。
純購物旅客不會分流到市區
例如,來往三地的金巴出現大批旅行團旅客,導致輪候上車時間近一個多小時的問題,基本上早在各口岸上演。以皇崗口岸為例,每逢周末都是人頭湧湧,大大小小的旅行團先乘皇巴過境,再到新田公共運輸交匯處轉乘其他交通工具到香港各地。這種情況在大橋通車便再度呈現,只是被旅行團擠滿的是由皇巴變成金巴。對此,當局要求散客需要先用微信購票,過境時再利用二維碼取票方可以正常價格乘坐金巴。人流是減低了,但便利程度隨之下降,短短一程車,變得跟乘坐長途車、火車一樣複雜,實在有違大橋帶來便捷的初衷。
面對東涌人滿之患,政府官員提出分流方案,建議遊客可乘坐A線巴士,或到欣澳坐東涌綫列車出市區購物。可是經過一段時間的驗證,東涌依舊擠滿遊客,說明這個建議並沒有甚麼成效。原因相當簡單,就是不少內地遊客來港目的就是購買日用品,不要說東薈城,東涌一般的商場基本上就可以滿足他們了。那麼問題來了,為甚麼他們要多花額外時間與金錢,到尖沙嘴、銅鑼灣、旺角?至於分流到位處西北的新田購物城之建議更是不值一提。事實上,由於發展差距,不少可在香港屋邨商場買到的日本零食、韓國護膚品,在國內,要到一些大型商場中的中產超市才可找到,價格亦比香港高兩、三成。當然,大陸早已進入網購年代,在電話掃幾下便可買到日貨、美國貨。但人口基數大,只要存在價格差異,來港購買日用品的活動便會存在。
對比分流遊客到市區,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些旨在紓緩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流壓力的方案。例如,有人建議旅行團來港時可使用港珠澳大橋,離港則可通過深圳灣或皇崗口岸。不知建議者熟悉珠三角地理與否?經大橋來港的遊客以來自珠江西岸的珠海、中山等地為主,經深圳灣或皇崗口岸返回內地,不就是要經過虎門大橋才可返回出發地?略為有常識也知道這方案極為可笑。在虎門大橋苦等不在話下,還未計算從東涌出發到以上兩個關口的時間。或者建議者會認為,將來通車的深中通道可減少行車時間,但這又涉及港珠澳大橋與深中通道當年的籌建因由及定位問題,足以另寫一篇探討。
由此可見,東涌亂象是多年來政府忽略旅遊業健康發展所致,大橋通車只是將積累已久的問題浮現。多年來,政府有沒有正視過皇崗等口岸在周末的擠迫問題?當東涌各商場擠滿遊客前,有否分析過遊客在港的消費行為與組成特徵?大橋通車本是宣傳大灣區的好機會,卻因東涌亂象,演變成所謂「光復行動」的舞台,實在諷刺。在追求遊客數量、銷售額的同時,政府應與業界從本港承載力與遊客切身體驗的角度出發思考旅遊業前路。否則,因配套不足、安排不善,令矛盾置於居民與遊客之間,長遠來說不免損害香港形象。
魏仲甫
居深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