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怕「無後生」,兩個意思:怕無後生再去投票,怕置諸死地而無後生。
今年兩場立法會九龍西補選,民主派兩戰皆北,扭轉歷來在單議席單票制選舉的優勢。傳統智慧是高投票率和年輕選民有利民主派候選人。3月那次,投票率下跌的重災區正是18至39歲年輕選民;11月這次,官方尚未發表相關數據,但從整體投票率和民主派得票等種種迹象,顯然年輕選民的投票熱情並未回來。撇開民主派的自身利益不談,年輕人有票不投,意味他們因找不到代言人而不再關心政治。這種冷漠,權貴們別以為是好事,竊竊私喜,當香港只剩下「順民、暴民和移民」新三民主義,這個地方只會沉淪,不會進步。
雨傘運動及DQ潮重挫民主派士氣,補選中出現一種「焦土政策」主張,呼籲選民不投票、民主派全面撤出議會,置諸死地而後生。我難以苟同這種消極態度,只怕置諸死地以後卻無後生,不單民主派玩完,而是香港玩完。無疑,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飽受摧殘,但直至今天,殘而未廢,香港人不至於雄雞斷尾,未被殺已急不及待自盡的絕望地步。
年輕選民從踴躍投票到含淚投票到投白票到「射落海」,心淡的情緒真實存在,必須認真處理,若然找不到出路,民主運動陣營只會日漸萎縮。
放下黨同伐異包袱
三分天下的政治局面中,傳統民主派與本土派不應視彼此為敵人,須認清中共和保皇黨才是共同敵人。傳統民主派與本土派在如何推動香港民主運動這問題有不同想法和論述,行事方式亦常有差異,當前的考驗是雙方建立足夠的默契,放低黨同伐異的迂腐包袱,當有需要時一起為特定事情和目標作策略部署、分工,而不是永遠的不相往來、互拖後腿、互相抵銷。
立法會議員朱凱廸報名參加新界村代表選舉,因其本土自決言論而面對被選舉主任DQ之危。特區政府及其背後的中共濫用法例賦予選舉主任的DQ權力排除異己,傳統民主派與本土派應同仇敵愾,而非各掃門前雪。
對傳統民主派或本土派而言,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自由貿易市場經濟示範單位的地位,亦應無異議;要做得成,能夠保住言論新聞自由、資訊流通、法治、行事專業講求規矩,輔以高新科技研究等,就成為必然的前設。
在九西補選有一個深刻體會,民主派支持者透過票箱或親身建言,明顯表達一種心態:他們倦了,對民主進程的僵局與中共的移動紅線生厭,亦為自身的住屋、安老等生活壓力而苦惱,甚麼意識形態、普選訴求,完全聽不入耳。他們希望在將來的選舉中,民主陣營有新臉孔和新論述,我的聯想是像新當選的台灣高雄市長韓國瑜,他不唱高調,形象貼地,且能帶給選民一個振興經濟的希望。
我認為,將來任何選區再有補選,不可能沿用這兩次九西補選的推薦候選人方式,必須有一個足以令傳統民主派與本土派都信服的新方法。這不容易成事,正好考驗傳統民主派在敗選後反省的誠意和決心。
天下三分既已定局,傳統民主派和本土派應該老實地承認,雖然要真普選的目標一致,但兩派在意識形態上有着根本的不同;與其浪費時間精力在當下鬥個你死我活,非立即定出個優勝劣敗不可,不如盡快坐下來為保住民主運動大局籌謀,拿出最大的謙卑和勇氣,尋找政治策略部署空間,破解「鷸蚌相爭,保皇得利」之局,不要再辜負兩派支持者的期望。
梁家傑
公民黨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