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三不一沒有」(時事評論員 桑普) - 桑普

真正的「三不一沒有」
(時事評論員 桑普) - 桑普

11月25日,九龍西立法會補選結束。民主派候選人李卓人以13,410票之差敗選,得票率僅43.3%,比姚松炎上次的48.8%還要低。親共派候選人陳凱欣的得票,比上次鄭泳舜少了1,022票,但仍然當選。李卓人和馮檢基(儘管我不再認為馮是民主派)的得票率合共也僅49.1%,仍比陳凱欣得票少901票。無論怎樣計算,民主派候選人的表現回不到2016年以前的成績,沒有改善,反而退步。李卓人競選團隊備極辛勞,但抗衡不了親共派的鐵票和粉絲。一直以來,抗共的民意在九龍西佔過半數,但這次為何李卓人再度慘敗?如以2016年九龍西的選民結構分析,當年投給游蕙禎和黃毓民的本土派支持者超過40,000票,當中很可能有頗多人這次選擇不投票,才會落得如此田地。這是主權移交以來,民主派連續第二次在大選區單議席單票制中敗選。為何如此?會否變成今後政治新常態?有無解決之道?

先旨聲明,我不希望我以下檢討被利用作為政治利益交易酬庸的工具。我希望做到的是各方都能真誠檢討、和而不同。我寧願大家深切自省後不強求合作,也不要只求合作而不覺悟前非。

主流民主派問題重重

對傘運後香港困境無力和冷淡,只能說明民主派喪失過半民意支持的部份原因;其實那些選民因為冷淡而選擇不投票,形同放棄抗爭及理想而投降,應予深徹自省。另有部份原因是很多選民對主流民主派深表不滿(表現不濟、結黨圍爐、輕視港人身份認同與本土利益優先、強調跟本土派及港獨人士劃清界線等),因而憤怒而離棄。我認為這些批評在很大程度上說中了要害,再加上老人出選、青年失權,整體感覺就是暮氣沉沉。這已經不是「碎片化」三個字足堪形容,因為就算把所有主流民主派的碎片黏糊起來,也是同樣問題重重。

主流民主派失去的是寬廣心胸、思維深度、知性鍛煉:主權高抑或人權高?附庸抑或獨立?他決抑或自決?國家是甚麼?在本土議題上,要有甚麼主張?在新冷戰格局下,應有甚麼鮮明論述?大家可以有不同答案,但不宜不斷叨唸「一國兩制、我要真普選」等通關密語,就以為足以成全香港下一代璀璨前途。很多香港人對民主派的不濟,是愛之深、責之切,只有極少數人希望「焦土」,而大部份務實本土派年輕人只是覺得不相為謀而各行各路。我承認「防諜」是重要的,但不應因為這樣就蒙蔽了自己的冷靜觀察與理性判斷。

因此,我衷心期盼李卓人選前的淚水、選後的反省、道歉、橄欖枝,可以起到促進泛民和本土陣營之間的溝通和對話,彼此認同共同綱領:「反對中共專政滲透,爭取香港人權自由」。其他主張可以和而不同。不認同老泛民、大中華膠、左膠的,不認同本土派、獨派、右派的,也不要彼此視對方為敵人,因為香港人最大的共同對手是獨裁專暴的中共政權。不要搞為了爭奪選舉利益的圍爐(不營私),不要謾罵個別人士的不足而忽視了反專制大局(不謾罵),不要拘泥於自己過去的豐功偉績而放棄自省和追逐夢想的鬥志(不緬懷),沒有不互相諒解和共同奮進的理由,才是真正的「三不一沒有」。只有做到這樣,泛民與本土才能配稱真正意義的民主派。選舉失敗是一時的,以後也無法完全避免。但我真誠期待,泛民與本土之間的怨懟不會成為持續的常態,因為中國政權對香港人的蹂躪早已成為了新常態。兄弟登山,各自努力。

桑普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