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3月中旬立法會補選泛民痛失九龍西一席之後,上周末代表民主派出戰的李卓人重蹈覆轍,再度落敗於以政治素人登台,又自戴建制派桂冠謝幕的陳凱欣。泛民陣營在議會的分組點票中已無法重奪半數的否決權,香港民主運動何去何從?在《蘋果日報》選舉報道的讀者留言中,出現了兩個方向的選擇。有人說:「一早應該向本土方向行」,「民主派要改變策略,要團結拉攏年輕人和本土人士」;但更多的人認為:民主派「不是幫市民!喺度攪亂社會」,「要做番多啲有利民生嘅嘢,市民下次先會選你哋」,與建制方向一致。
如果以涉中議題為橫軸來確定香港的政治光譜,從左至右大致可劃分為凡是(皆中)派、建制派、溫和民主派、民主派、本土派、獨派。左右兩極的凡是派和獨派人數不多,游離在主流輿論之外,應無加入議會的可能。在餘下四個光譜的互動中,是繼續擴大各自的分歧,還是要尋求大家的共識?應該是泛民決定自己未來走向的前提。
剝離中共銳實力的劫持
其實,堅持兩制、維護香港自治,本是泛民與香港其他政治派別的重叠共識。毋庸置疑,中共聲稱對香港擁有全面管治權,是懸在香港社會的一柄達摩克里斯之劍,高壓之下,以涉中議題來劃分香港的政治光譜,或者將香港議題都染上涉中色彩,這種臉譜化的立場確定,已成為香港實施「有效政治」的障礙。上述讀者留言中,有人說民主派「係又反,唔係又反,回歸廿年嘈足廿年!你唔煩我都厭!」反映香港在中共銳實力的影響下,共識已被分歧蠶食。
所謂銳實力(Sharp Power),是近年國際社會對中俄這樣的威權國家利用欺騙和操縱,將以往靠脅迫推進的硬實力,包裝成具有文化魅力的軟實力而令他人心甘情願接受的一種影響力。今年9月底,黃之鋒、李卓人和陳健民等人創建的人權組織「公民聯繫」,發佈《中國銳實力在香港》報告,揭示了中共銳實力在香港法治、民間社會、選舉、媒體、學術自由、教育、宗教及經濟八個領域中的運用,以達到對香港社會的全面控制。此次陳凱欣當選,黨媒的免費催票派發、海量的宣傳攻勢、不明人士送上大叠鈔票、遍灑蛇齋餅糭助選,淋漓盡致地演繹了西環的這種銳實力。
銳實力是對軟實力的一種劫持,我們卻不能因為抵制銳實力而忽視軟實力的存在,不能將髒水與洗澡的孩子一起潑掉。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Joseph S. Nye Jr.)是上世紀90年代最早提出軟實力概念的國際政治專家,他最近在談到中國的銳實力指出:「不要對銳實力反應過激」,因為實力有賴於哪一方的武力(或財力)贏得戰爭(或市場),也有賴於哪一方的故事能贏得人心,強有力的(價值)敍事是實力之源。
香港的價值敍事是多元的。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指出,人類的需求有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向較高層次排列,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以及自我實現。可以發現,香港的政治光譜中,不同的政治派別折射出對上述價值需求不同的倚重和取捨。
泛民需要的是剝離中共銳實力的劫持,堅持自由民主底線,又充份了解香港社會各界的價值訴求,由此拓展政治空間,跳出非黑即白二元政治的困境。此次選舉再度敲響了香港民主的警鐘,但並非兩制的喪鐘,痛定思痛,加強共識,或許會成為泛民陣營演變的一個契機。
沈舟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