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欣勝選,實在正路。這位有傳媒DNA的候選人,雖然說了不符自己專業的話,氣憤的繼續氣憤,無感的照樣無感。她說馬凱事件跟言論自由無關,後來又說關乎港獨……前言不對後語,邏輯混亂恐怖。
假如訪問支持同性戀合法化者即等於支持同性婚姻,主持明日大嶼的論壇,即等於贊成填海,那還需要訪者與主持?乾脆讓同溫層混在一堆自說自話,豈不更暢快?至於馬凱事件,馬凱是誰啊?FCC是什麼組織啊?不能入境?幾時啊?會投她的人,又幾時在意過留意過這些人與事?太「複雜」了,一個老外不能入境,一定是他犯了事,又不是我們拿香港身份證的人不能入境。
陳凱欣自評勝選原因,是她主打民生,大眾也厭惡了議會吵吵鬧鬧,都希望和諧,這對很多人來說,比發大財同樣受用。
什麼叫民生議題?大橋高鐵以至填海不只是工程建設,十足十與民生有關,海一填下去,就是個無底深潭,請問立法會有沒有責任監察。
什麼叫吵吵鬧鬧?且不問黨派,眾多議員自有不同意見,自有提出自己觀點的權力,也是責任所在,如果辯論會有火花就是吵鬧,和諧的立法會才是符合大眾福祉,議會不如變教會,聽聽聖詩頌歌就好了。
可惜,嫌立會吵鬧已成某種人的共識,這種人更從不會看立會過程,因為專注於自己一人的民生,雖然其實吵不到他們,有人在吵就是拖慢香港發展。
政府DQ到高潮時,林鄭被問到這是否等於被剝奪了終身參選權?年輕人參選之路前景如何,有沒有機會「洗底」?她的回答是:不會,要觀察一段時間,只要奉公守法,然後,例如加入政府工作,進入了體制,就可以了。(大意如此)果然如此,陳凱欣當過記者,不知當記者時有沒有訪問過什麼「千古罪人」,結果不一樣被選中?想「洗底」的年輕從政者學陳健康大使就有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