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華忽然說:「我可以擔保,人工島不會用盡香港儲備。」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大家該客觀一點,不要戴有色眼鏡看人,即使那個人叫董建華。留返兩草嘢畀你,嚴格來說也不算「用盡」,對不對?董伯既豪言「擔保」,就不能空口講白話,至少該擺低兩草嘢,真誠許諾:「本人董建華,擔保人工島唔會用盡香港儲備。為表誠意,本人願意留低港幣廿蚊,萬一將來用盡儲備,將無條件捐予香港庫房,作終極後備基金之用。」
人工島會否用盡香港儲備呢?董伯不擔保,大家只是存疑;他一開金口,我們就不必懷疑。在港人心中,董伯永遠是「信心保證」:他講東,事情發展必定向西。假如儲備真的用盡,要預測董伯反應,比預測人工島結局容易得多。到了那天,董伯一定死咗,除非未死。死咗可以問米,未死可以問人:「依家人工島用盡儲備,你身為擔保人,係咪準備變賣家產找數?」無論係人定鬼,答案必然係咁樣樣:「我從2018年起冇講過,即係唔存在啦。」
董伯也說︰「現在社會不少論述都帶誤導性,不根據事實,藉着一些非關鍵的問題,混淆方案的實際可行性。」但問題是:現在任何人的看法,極其量是「預測」和「意見」,有多少屬於「事實」呢?假設董伯意見是建基於「事實」,大家不妨聽清楚他說什麼。大眾擔心填海時間太長,董伯就說「最快十一年後」可建成第一批房屋。「事實」不在「十一年後」,而在「最快」──「最快」是十一年後,最慢則十億年也不成問題。政府很誠實,叫「明日大嶼」,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可見超支超時才是「事實」。
即使三十八位經濟學者聯署撐「明日大嶼」,他們的意見也不算「事實」。CXO諮詢集團曾有一著名研究,分析六十八位投資專家十四年間的股票預測,發現參考價值竟低於擲毫。講預測,為什麼不問風水師?利土的八運將完,未來廿年是九運,九紫火星飛入中宮,所以我願意放下廿蚊擔保,董建華不會見到人工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