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政府勢弱 時興公投 - 古立

蘋論:政府勢弱 時興公投 - 古立

台灣九合一選舉叫人感動。綠地和平變藍天,沒有人不服氣搞小動作,更莫說觸發騷動。反之,尚未點完票,民進黨的陳其邁展示君子風度:願選服輸,呼籲高雄市民齊來支持新市長韓國瑜。此外,從總統蔡英文、台北市長柯文哲以至首富郭台銘,都跟老百姓一起排隊投票,而一排便個把小時。雖則如此,投票率幾近七成;其公民意識足為華人表範,台灣人驕傲得起。

炮製眾數暴政 非締造和諧之道

何以要排這麼耐?票站大塞車。前總統馬英九以至郭台銘都將之歸咎於十個公投議案,選項過多,欠缺焦點,更需時消化內容。這些議案分三大類:關乎同性婚姻、性別平等教育等的有5個,環保、食物安全的有4個,還有一個是以「台灣」取代「中華台北」名字參加奧運等國際運動賽事。牽涉同性婚姻的議案又分別有贊成及反對雙方,選民費神細讀,怎不耽誤時間?

這十個議題,選民否決了3個,計為同性婚姻、自小開始性傾向教育,及「中華台北」正名為「台灣」;通過了7個——包括每年減少1%火力發電、2025年後停止核能發電、停建燃煤發電廠。牽涉倫理教育、環保能源的議題,莫不大有爭議;公投擺平,恰當嗎?

不管恰當與否,環顧全球,公投可大行其道。譬如美國,50個州當中即有37個在剛過去的中期選舉就155項議案公投,平均每個州要公投解決4項議案。又如瑞士,在台灣選舉翌日就公投了「瑞士優先」議案——瑞士本土法律凌駕國際條約。(結果是瑞士人不跟標榜「美國優先」的特朗普一般見識)。在此之先,則有蘇格蘭脫英、英國脫歐、加泰羅尼亞脫西班牙等公投。

爭議無以擺平 社會更形撕裂

民主國家時興公投,好事嗎?由人民當家作主,擺平眾人的事,聽似純真,卻有炮製「眾數暴政」(tyranny of the majority)之虞,形同要49%的人任由51%的人魚肉,此顯非締造和諧之道。好些地方的公投法無疑設有機制抗衡此種暴政,譬如台灣即要求公投修憲要得到四分三立法委員贊成。

然而礙於格式,選民只能就公投的議案在「0」或「1」之間作非黑即白的取捨。議案未經議會辯論,讓專責從細節裏楸出魔鬼的代議士折衷妥協,其結果難免粗疏,甚至衍生與人民意願背馳的後果。若非黑白分明的大是大非議題,公投不見得是妥善解決問題的辦法。

譬如台灣人為環保而停建核電、降低火力發電,電將從何而來,亦得從長計議吧?又如英國脫歐,揭開魔盒竟飛出千頭萬緒,端的剪不斷、理還亂。先交給代議士磋商再作決定,豈非更為穩妥?

於此可見,公投非但無以擺平爭議,反令社會更形撕裂。誠如郭台銘所指,公投議案繁多,乃政府推卸責任、不作為之象。然而蔡英文的民望滑落谷底,何來本錢多所作為?時興公投,人民要越過代議士自己揸主意,政府勢弱之故也。台灣的蔡英文固然如此,英國的文翠珊亦復如此。

古立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