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你的粉絲 - 葉一南

我是你的粉絲 - 葉一南

老朋友有一位兒子,學業出色,在美國著名長春藤大學讀書,名列前茅,畢業後Google及Oracle同時聘請,他選了Oracle。年青人從來不入廚房,幼時亦沒跡象顯示他熱愛食物。五年前,這位世侄卻突然開始探訪餐廳名店,然後把經驗及看法放上IG。他喜愛日本文化,懂日文,每年從美國飛去東京數次,就是為了吃。我們一直有溝通討論,尖子態度認真,懷着做學問的心情去欣賞、觀察、感受。最初追星難免,每個人都會經歷這階段,問題是多久。我們以前年中吃不到多少間名店,吃了十多年星星,才算得出一個大概。他有資源,每個月努力光顧,孤獨的美食家一人晚餐,堅定不移地把全份人工吃掉,幾年後突飛猛進,吃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最近年青人專攻東京的京味一系。因為他懂日語,加上有勢力的日本舊同窗幫忙,解決了訂位難題。先試過西健一郎老爺子的手藝,然後逐一再訪徒弟們的星野、井雪、Kurogi等等。談到這一門派的傳承及變化,他是我老師。

這星期參加了一個本地的餐廳頒獎禮。著名生活飲食雜誌舉辦的項目,過程固然嚴謹,選出的最佳餐廳,與傳統米芝蓮,大相逕庭,便算有重複,前後排序近乎相反。香港一直有不同的餐廳選舉,以前的賽果很接近,到了近年,出現變化,結果南轅北轍。這是很有趣的課題,為甚麼會這樣?然後我想起這位世侄,想起餐廳愈來愈多的年輕食客。

上年澳洲60分鐘時事雜誌,訪問了一位地產發展商,他說,年青人當然買不到樓啦,因為他們寧願花高價吃牛油果吐司及喝靚咖啡。立即被圍插,活該。不過,說出了A Taste of The Generation Yum一書內提出的課題,現今的young adults,比起任何世代,更捨得在飲食上花錢及時間,他們人多勢眾,正在急速地改變着飲食界的發展方向。

回看我的世侄,外甥以及一些同事,果然如此。只要不考慮買樓,他們的經濟負擔,確實比起我們要賺錢養家的年代,少了一截,養自己畢竟易辦。他們大多遲婚,一半不選擇有下一代,無憂無慮,薪金用得瀟灑,很合理。我曾經問世侄,為甚麼突然對食物有濃厚興趣?他回答,吃得好,沒有人不喜歡,況且,這是與其他朋友在網上聯繫的極佳課題,只要用心一點,不難提起群眾興趣。十分實際高效的答案。很多事情便是這樣發生,呃like是出發點,然後隨着功課做得愈足,眼界開得愈廣,慢慢成了真正熱愛。他們條件充份,飛來飛去很平常,貴一點吃一餐不介意,網上網下交朋結友全是不同國籍,去到其他國家有本地吃貨引路,廚師達人樂於提供內幕情報,要找尋資料,彈指之間。這些都是我們年青時候絕對不能想像的事情。FB及IG發揮強大作用,保持人氣不易,要思考,每週逼着做功課(有一些是每天),接下他人批評,十年八年,功夫漸成。年青一代,出身環境不同,自然有自己想法。傳統,不會全盤反對,亦不能照單全收;跨國跨種族,十分正常;拜託大家輕鬆一些,穿得有型便好,fine casual是他們發明;原創加分,理應如此。你有你一套,我有我一套,are we good?

看過A Taste of The Generation Yum,頓解心中之謎。近年有一些餐廳選舉,加入了年輕評判,他們與舊一套的看法有異,自然出現不同結果。明白了。百花齊放。FB及IG成就了一大群新世代食客,二十年前想也想不到會這樣發展,很有趣的衝擊,很豐富的場面。世侄、外甥,「yes, we are good」,非常好,我時常在女友IG,偷看貼文,其實是你們的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