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周記】
廿年前第一次到台灣旅行,已對寶島的壯麗山水着迷,卻在多年以後,才有機會到台灣登山。「台灣百岳」之中,玉山因其高度而居首,但屈居第二、有「次高山」之稱的雪山群峯,風景更加秀麗。也沒有定下要先登那一座,因緣巧合,自己的第一座台灣百岳,是雪山。
跟不熟悉台灣地理的朋友談及雪山時,往往要花一番唇舌,因為一定會被問:「台灣冬天積雪的山峯有很多吧,即是哪一座呢?」雪山群峯是泰雅族的傳統生活領域,泰雅族人普遍稱呼為「雪高翁」——泰雅語中,有「岩壁上的裂溝」之意,生動描繪了主峯南面岩壁崩裂嚴重、裂溝處處的情況,名字逐漸簡化為「雪翁山」,再變為今天的「雪山」,其實跟雪無關。況且台灣位居亞熱帶,下雪機會不是每年都有,想看到還不容易。這一年,我幸運地遇上了。
積雪達兩米 冷杉林遍佈山谷
登山的第二天,風和日麗,翻過海拔3,201米的東峯後,忽然灑下一陣白色顆粒,原來是顆粒很小的雹,但很快便停止,望向西面天際,烏雲在聚集。領隊是曾在特種部隊服役的「羊頭」大哥,登山經驗豐富,知道天氣將變,抵達海拔3,100米的山屋「三六九山莊」卸下重裝後,吃點東西,便趕快整理行裝準備登頂。
步下山屋木樓梯時,天空開始飄下片片鵝毛,「下雪了!」這是雪山入冬後的第一場雪,我興奮地呼喚仍在屋內整理行裝的隊友。每年冬天,充沛的濕冷水氣從七家灣溪溪谷上升,匯聚於主峯和北峯一帶,令此區的降雪量成為雪山山脈之冠,是熱門的初級雪地登山訓練場。過去雪山頂上每年幾乎都會積雪,但因暖冬現象,雪期縮短,已經有幾年沒有在十二月下雪了,我們在這個月份登山,竟然碰上雪,算是運氣。
按計劃在十時出發登頂,攀上長滿玉山箭竹的山坡,便進入「黑森林」的範圍,這一帶的冷杉林,年代久遠、茂密高大、樹種單一,陽光難以穿透到地面,林中幽暗如傍晚,日落後更是漆黑一片。黑森林是台灣少數僅存的原始高山冷杉純林,主峯一帶降雪量高,積雪期長,冷杉林內積雪經常厚至兩米,故林下地面只有苔蘚類能生長,倍覺淒冷陰森。「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反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步入黑森林,忽然想起王維的輞川詩句,森林內的路徑彎曲起落,腳步稍一放鬆,走在前面的隊友便不見影蹤,真個「只聞人語不見人」。林中路迹散亂,支路紛陳,不熟悉路線的人,在白天亂闖,也很容易迷失,若是夜行登頂,穿越漆黑一片的森林時,更易迷路。
雪越來越大,迎面碰上一隊正在下山的隊伍,趕緊打聽一下頂上情況,山頂完全是白色一片了。被踐踏過的積雪,壓成了薄冰,山路變得滑溜難行,部份隊友已穿上了冰爪。接近森林邊緣,山路兩旁是茂密的玉山杜鵑和蒼勁的玉山圓柏,鑽出樹叢,眼前是一片的白,午後十二時三十分,我們到達了雪山主峯下的圈谷。那是一個三面環山的巨大窩型谷地,植被鋪滿谷底如地毯,不過現在面前只有茫茫一片灰白,飄雪不斷灑落,十米以外的視野,除了灰白,還是灰白,回頭望向黑森林邊緣,筆直的冷杉,掛滿白雪的樹冠,就像一棵棵聖誕樹。
「聖誕快樂!」忽然記起,是日正正是聖誕前夕。
撰文: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