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誌】一張記載王權春秋的紫禁城地毯

【詠物誌】一張記載王權春秋的紫禁城地毯

【詠物誌】
站在廿幾幅高高掛着的清朝紫禁城御製地毯前,旁邊的文化界老行尊讚嘆道:「那是乾隆皇的地毯,那麼其他奢華酒店便應趕緊除下購自大芬村的廉價贗畫。」我們不在博物館,而是澳門的美獅MGM酒店,每張地毯都沒有玻璃遮擋,你可以近距離欣賞到征塵夢遠的風霜、王權興盛的痕迹。

冷宮除外 紫禁城「凡地必毯」

我寫過藝術發燒友Steve Wynn在永利皇宮掛法國皇家織造廠(Beauvais Tapestry)出品的古董掛毯(當然還有身價2.7億的Jeff Koons大大朵鋼鐵《鬱金香》);「賭王」千金何超瓊不讓專美,搜購了28幅紫禁城宮毯點綴了新酒店,任睇唔嬲。其中最引起我興趣是乾隆御製的一幅放在寧壽宮暖閣的《龍翔九天》。

紫禁城曾有「凡地必毯」的輝煌景象,只有冷宮不鋪地毯。大清皇帝們個個都有鋪做「藝術總監」癮,皇家地毯更是按主子喜好量「宮」訂製,精工手藝色澤歷久不變,據說一塊披在香殿上的絲毯,就得要「百夫同擔進宮中」。

「超級瓷器發燒友」雍正不喜歡「龍紋」地毯,但「龍紋控」的乾隆卻和他老爸唱反調,喜歡腳下千龍。乾隆34年,便命京城造辦處為其製作了雲龍樣地毯,紫禁城大殿從地板到台階,從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到乾清宮的金磚地面,統統鋪滿龍紋毯,連帶民間手織地毯業也蓬勃起來,作坊近300家,養了三萬匠人。宮毯因產地不同,風格與特點也各異,從乾隆至光緒帝,每年都有新疆進貢的地毯。每個宮都用上十幾廿張地毯拼接地上,皇帝正中寶座前的龍紋地毯通常最大最威,出於忌諱,不能拼接。

乾隆的御詩《冬夜》便寫「簾幕重重下,獸炭旋軒燃」,「簾幕」所指正是奢華的「壁毯」。這張《龍翔九天》便由新疆作坊製作,地毯的圖案受波斯影響,上頭的五龍、九龍、五獅、九鳳等圖樣,有「九五之尊」之意,而讀音和「久」相同,因此有無窮不盡之意,整張圖案又蘊藏五行,唯天子獨尊的意喻。此珍品何家千金特意向意大利古董地毯專家、清朝地毯研究學者Roberto Danon求割愛,地毯繡上寧壽宮備用之字,又有故事。

乾隆出名識玩識食,故能成為歷來最長壽中國皇帝。他的「三希堂」是男人夢寐以求的天地,他又花了六年,特別改建寧壽宮作為退休(退位)後的太上皇遊樂場,奇珍異寶多之餘,建築也精華了他的美學觀念,他最後在寧壽宮養老遊玩了三年,住得招積。

到了光緒年間,這些精美絕倫的地毯曾銷往德國,引起轟動。這批古董地毯在全世界僅存300張,而這28張地毯分別由新疆、寧夏、北京等御用皇家作坊的工匠織造,跨越乾隆、康熙、道光等朝代。地毯上的龍、鳳和各式花卉都是由宮廷織匠以金、銀、銅混合絲綢織成,花式精細立體,某些角度會看到隱隱透出金光,每張都猶如一頁頁歷史。

這張原放在紫禁城的乾隆御製地毯《龍翔九天》,何超瓊特意找人從海外專家手上收購所得,連同另外27張官毯放在美獅MGM酒店任睇。張志華攝

撰文:鄭天儀

攝影:張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