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海防道街市】
甫到海防道街市,第一個站在門口招客的便是仁利粉麵的老闆。身形不高,一臉和藹笑容,他是鄭漢良,今年剛剛59歲,18歲已經在這個圈子打滾。仁利粉麵五十年代扎根尖沙嘴北京道一號,後來政府安排搬到這裏;爸爸是第二代,他是第三代。鄭生說伴他成長的檔主如妹記和發興都搬走了,當中很多都移民,現在他在這裏沒任何朋友,「呢度競爭大,冇一檔係朋友。」他甚至用「潮州音樂,自己顧自己」來形容這地方。「做大牌檔呢行,尤其樓面,一定要進取,力不到不為財。」
加蝦米瑤柱同炒 名廚Ricky都話正
問到仁利有甚麼名物,鄭生馬上為我們示範街市重建前最後一次自炒辣椒油。他店裏的牛筋牛腩湯麵和雲吞粉麵,都是靠這蝦米辣椒油作點睛。用了蒜蓉、乾葱、蝦米、瑤柱和花椒粉,加上非洲野生辣椒粉,故特別香特別辣。加入蝦米和瑤柱是一位退休印尼華僑熟客教鄭生的,結果一做便做了差不多10年。「打士碌架一樣,右手一直推。過程約40分鐘,一定要炒到散發出香味。」沒有戴口罩炒,一加入辣椒粉,辣粉馬上隨空氣攻上他的臉,鄭生一陣咳嗽,滿頭大汗。記者問他為何不戴口罩炒,鄭生揮揮手回答:「都係辛苦一陣。」
鄭生炒辣椒油時,剛巧名廚張錦祥(Ricky)又來光顧,他向記者說:「這個蝦米辣椒油,我覺得是尖沙嘴區最好吃的。四分三都是材料,上面一層油,比例最好。」他說一知道海防道會清拆,這兩星期每天都來仁利粉麵吃早餐,辣椒油是他的最愛。記者由早上九點多來到,離開時六點多,鄭生除了在廚房煮麵,便是一直在招客,喊着:「牛筋、魚蛋粉、雲吞麵、墨魚丸。」問到他有沒有想過轉行,「人生第一份長工就是這裏。如果這14個月找到好工就不做,始終一對手,甚麼都可以。四個字:工多藝熟。」
海防道臨時街市
尖沙嘴海防道390號
記者:廖明懿、何嘉茵
攝影:伍慶泉、鄧鴻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