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兩天,熱鬧騰騰的台灣選舉即將塵埃落定,不論各方勢力最終斬獲多少大位,這次選舉締造了許多明確的趨勢,在選前最後一周是可以直接論斷的,而不必等待到春秋底定。
第一、網絡空間的重要,回不去了。台灣自有選舉以來,候選人當選的可能性與人氣暢旺程度主要指標都是在造勢大會熱不熱烈。從2014年台北市長選舉開始,柯文哲以打網絡聲勢的所謂「空軍」在一向藍大於綠的台北市,擊敗國民黨官二代連勝文,網絡人氣遂成為這一次各方勢力最重視的指標。柯文哲在選戰前期推出充滿娛樂性內容的「柯幕僚的一天」影片在YouTube斬獲破千萬點閱,讓柯市長選戰初期成為有神功護體的第一名。
爭網絡人氣令選戰娛樂化
類似模式是高雄韓國瑜崛起,因為韓莫名而突然地在網絡斬獲大量點擊,韓一個「禿子洗頭」與「跟網紅的對談」,均斬獲驚人的點閱數。傳統媒體與反對綠營的勢力,瞬間找到關注點與集結處,韓從一文不名到變成藍營全島的發動機,全賴網絡受矚目之賜,而這產生了一連串的蝴蝶效應。由於藍營的歸隊,挑起了綠營的反作用力,此次選舉原不明顯的藍綠對抗再起。
明顯受創的就是主打第三勢力的柯文哲陣營。韓粉與柯粉原來八成重叠,但南北本無競爭,本來互有淵源的兩大明星卻因為網絡的互相排擠效果,柯文哲聲勢被不相干的高雄韓國瑜排擠,原本篤定當選的柯文哲現在卻成了岌岌可危,誰都料不到。而選戰的主戰場挪到網絡空間之後,對手不再是同選區的,而是全國的政治人物,選區劃分被模糊化。
第二、娛樂到死,選戰的徹底娛樂化。候選人議題設定跟人格特質必須有相當的娛樂性。柯文哲雖以素人網紅一戰成名,但畢竟是台灣傳統的有信用知識精英(台大醫生),此次網紅第一名的韓國瑜卻是從政履歷坑坑疤疤,北柯南韓共通特質只有一個,就是擁有高度的娛樂性。韓的愛情摩天輪、太平島挖石油等政策,有的只是惡搞的諧趣感,不具政策可行性,這種難經檢驗但造勢有用的選舉言論,即便這一次柯韓都落選,也只會為各家效仿。網絡人氣有如魔戒,即便反噬其身,台灣的候選人也是回不了頭,只能娛樂到死。
第三、直接民主的普及。這次可說是華人地區首度有大規模的公投併大選舉辦,十大公民投票案一起登場,內容五花八門,以環保相關議題為大宗,大量公投立案成功是由於前年立法院修法降低公投的聯署門檻。因此包括國民黨的三個提案(反福島食品進口、反空污、反深澳電廠),以及純粹由民間推動的支持/反對同性婚姻、東京奧運正名以及推動核能等公投案都順利達到聯署最低要求的30萬份。這些公投政策到底可以落實多少、對選舉有多大影響,都還待選後的分析研究,但間接民主與直接民主同時舉行、交互影響,是值得長期關注的。
最後,民主雖然需要狂熱的群眾參與,但一旦匯集大量的人民參與,卻很大機率出現所謂的「集體智慧」,例如儘管特朗普人氣甚旺,美國中期選舉還是讓民主黨掌握眾議院,這次台灣選舉也有異曲同工之處,綠營本來以為在高雄會是毫無懸念的大勝卻淪為現在的五五波藍綠對決,藍軍勝負與否,都是不同程度警醒執政黨不可以有執政的傲慢,由此觀之,民主還真是個好東西!
楊泰興
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