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豚蕃息之謎 - 古德明

白海豚蕃息之謎 - 古德明

十一月三日,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監韋東慶出席座談會,言之鑿鑿說:「大橋施工期間,我們用聲學技術,使白海豚遠離工地;海上工作者,也都受過保護海豚訓練。現在,在大橋一帶,白海豚比以前更多。」

不過,據香港漁護署報告,大橋建築前後,香港水域白海豚由八十條遽減至四十七條。而據中共南海水產研究所報告,大陸海域白海豚一千二百條減至九百四十五條,只是這份報告大陸、香港當局都秘而不宣。畢竟他們還要在香港填海建人工島、機場第三條跑道等等,所以,填海越多,海洋環境一定越見美好。

「現在,在大橋一帶,白海豚比以前更多。」這話要證實,並不困難。記得內蒙古嗎?為了「發展經濟」,官商合力,到處採礦,大草原盡毀,只是在一些地方,如霍林郭勒,還可見到牛羊成群,駱駝成隊,還有駿馬、鴕鳥,盛況似乎猶勝舊時,但原來都是石膏製品。然則要白海豚在填海區大量蕃息,應是輕而易舉的事。

月前,浙江溫州有私營莊園辦賞櫻節,園中櫻花千樹,供付款入場者欣賞,但原來都是塑膠花。這和霍林郭勒的石膏動物,遙相輝映。有那樣的官,怎會沒有這樣的民。

鄭月娥政府說,建築人工島,一定會保護環境。至於怎樣保護,韋東慶說得夠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