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立法會一連三天辯論《施政報告》,各黨派議員的重點,均是集中表達對明日大嶼的意見,保皇黨與官員當然攜手唱好,而致謝動議在保皇黨護航下,固然順利獲立法會通過。
相信公眾對明日大嶼的觀感,就是一個為了增加土地供應的大規模填海工程,耗資或高達一萬億。事實上,特首林鄭月娥提出這項龐大基建工程的背後原因,卻擺明是為了促成香港與內地的「融合」。
林鄭在今年《施政報告》指出,「待港珠澳大橋通車後,香港與其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交通將更為便捷,……大嶼山將會成為連接粵港澳大灣區以至全世界的『機場城市』,鞏固及提升香港國際商業中心地位。」
明顯,她口中的「明日大嶼願景」,表面上是「為香港締造更美好的未來」,但看來其真正動機卻是為了配合國策大灣區的推展,好讓特區能更快地與內地融合。
近期,高鐵香港段和港珠澳大橋相繼落成啟用,而特區與深圳的第七個跨境陸路口岸蓮塘╱香園圍口岸亦將於明年竣工,按林鄭的說法,「粵港澳『一小時生活圈』的佈局已基本完備」。可見,官員對於推展將特區融入大灣區的國策,可謂非常熱衷,但香港社會對中央硬塞給港人的未來願景,卻不得不感到憂慮。
因為過去幾年中共治港者對特區事務的干預,早已令港人意識到一國兩制已偏離原來的軌道越來越遠。而且自國務院在14年發表《白皮書》,表明「中央政府對香港擁有全面管治權」以後,特區理當擁有的高度自治被治港者利用各式各樣的藉口企圖取締。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中央突然提出要將特區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明眼人都看得出這根本就是要透過促成特區與內地的融合,來蠶食特區的核心價值。
港府配合犧牲港人權益
面對迫在眉睫的「融合」前景,港人千萬不要上當,更不可放棄抵抗。無論是一帶一路與大灣區,都是國家單方面主動將特區納入國策之內,事前沒有諮詢港人意願。再加上特區政府只管聽話,甚至不惜犧牲港人權益和特區地位,西九龍總站的一地兩檢就是最佳例證。因此,當特區全面融合大灣區後,一國兩制肯定是名存實亡。
因此,大家都一定要想清楚,特區將來應該怎樣發展下去。究竟是着眼於「掌握新機遇」,在一帶一路、大灣區的國策中分一杯羹,無視特區會因而失去獨特性?還是大家堅持實行鄧小平原來的一國兩制,全力捍衞特區的核心價值,同時積極爭取民主,阻止特區繼續沉淪下去呢?
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50年不變,乃是中央政府對港人及國際社會鄭重作出的承諾。然而,香港回歸不過是剛過21年,一國兩制就已迅速邁向一國一制。特區作為一國兩制的樣板、給台灣同胞的示範,中共竟也這般急不及待,如果兩岸真的統一,中共肯定會更快對台灣落實其融合政策,絕不會等20年。
當香港「被」墮落為今日大「愚」,台灣朋友又會自願做「明日大愚」嗎?
李柱銘